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文献综述

 2023-09-25 09:12:04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从大二起,笔者多次进入幼儿园见习,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生活,观察幼儿们的一日生活。期间,不论是中班还是大班幼儿,时常会有幼儿向老师告状,面对孩子们的告状,刚开始时笔者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回应。这让笔者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了的兴趣。大四笔者在南通某幼儿园中班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习。在进一步观察中发现,告状行为是笔者观察到最多的师幼互动行为之一。相关研究发现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 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1]。如此频繁的告状行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至此,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笔者产生了无数个问号。幼儿为什么要告状?幼儿的告状行为有何典型特征?告状行为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影响?在一日活动中,面对幼儿频繁且多样的告状行为,幼儿教师恰当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怎样的应对策略既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又能便于教师的工作?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疑惑与思考推动着笔者进一步去探讨。

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 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逐渐成为幼儿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相应地就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又是同伴互动和师幼互动的重要形式。因此,恰当地对待幼儿告状行为助于幼儿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幼儿园实际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中班幼儿多样且频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多以消极反馈为主,如不予理睬,随意应付等。

基于此,笔者决定深入幼儿园,融入幼儿生活,走进幼儿的社会,探知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在实际的观察中,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特征和策略,找出恰当的教师应对策略,为幼儿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和培养视角,丰富和完善相关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告状

“告状”一词在《辞海》中,最初的意思是指,“诉说状况”,《北史秦王翰传》上说“逾墙告诉。” 后来引申至向官府诉说[2]。《新现代汉语词典》中“告状”的定义为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控告或起诉到法院告状;向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或不公正待遇。

在成人日常生活中,“告状”通常是“ 告发”或“ 举报” 的代名词,有“告密”[3]的意思, 指的是到有关行政部门去举报他人言论或不当行为。

2.幼儿告状行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