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文献综述

 2023-03-21 16:59:26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分层教学来源于西方,但与我国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理念不谋而合。因材施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提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殊才能兴趣及接受能力等方面有目的地对学习者进行教育和培养,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弱项与不同缺点制定不同的补救方法,及时引导,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自孔子以来,因材施教的思想不断发展延伸完善,唐朝韩愈要求“各得其宜”到清朝王夫之提倡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质”、“志量”、“德性”、“知识”等方面的不足而“因人而进”[3]。分层教学理念脱胎于这些早期的教育思想,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国外的分层教学思想随着清末民初的国民运动带来的自由民主的思想浪潮,传入中国并开始了对于分层教学的不断探索。分层教学传入我国之初多称为“ 分团教学” 。1913 年, 在《中华教育界》出现了有关于“分团式教育”的介绍,紧接1914 年,朱之善着手实验“分团教授法”,而后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和道尔顿制等形式的分层教学实验也纷纷开展。但最后由于推广条件与环境限制,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先偏差,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层教学才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寻求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出现的学生差异性扩大的问题,分层次教学引发高度重视,我国各地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实验,探寻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上海率先展开了尝试,随后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紧随其后部分中西部地区也逐步开展了实验探究。上海飞虹中学提出了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统一策略和“异步教学法”,并探究总结了班内分层教学形式的操作要点;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则提出了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等作为分层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并探究讨论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等等。

90年代末至今,我国分层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出现了如班际走读式分层、小班化分层、动态分层和综合分层等分层形式。2001年,上海 300 所小学开展小班化隐性分层教学实验的研究;2010 年莱州市实验中学实行流动性的教学模式,保持行政班不变,结合学科任教教师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学习能力、兴趣,从教学层面出发,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层次的教学班;上海齐齐哈尔路小学根据学生阶段发展变化实行“自主选择、动态分层”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分层后的心理落差。[5]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进行着相应的理论探究,如毛景焕关于“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方法是否会引起学生消极情绪问题”的论述、柳夕浪发表的“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二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运用问题的探讨”等 [4]

2. 国外研究现状

分层教学模式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可以用“马鞍形”进行概括,其发展历程呈“高-低-高”的特点。

分层教学在西方最早被称为“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由美国教育家哈里斯在1898年所创。其主要形式是教师先通过测试将学生依据能力分为甲、乙、丙三层次,甲乙层次的学生在课上练习时,教师在对最低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直至丙层次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在进行统一的新教材知识的教学。学期结束后,学生经过测试进行重新分组。这是最早以能力为分组依据的分层教学模式[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