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等城市交通系统特性 国内外对于中等城市的定义差异很大。美国城镇按照人口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25万到100万为中等城市[1]。在前苏联,人口规模在2万到10万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我国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在20万到50万之间。王霞等人[3]总结了我国大城市的性质结构形态特点,基于此,高健智[4]总结了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相对于丰富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研究,关于中等城市交通问题的探索,国内研究的不多,且通常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视为近似主体进行研究[5]。中小城市的交通特性和大城市、特大城市相比有许多不同。张东东[6]从城区用地、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行三方面总结了中等城市的交通特性。陈洪兵[7]分析了我国中小城市存在的交通问题以及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刘兰辉[8]分析了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交通特征不同之处,并对中小城市交通规划提出交通结构和交通设施两方面的建议。李伟[9]介绍了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策略。 2.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国内外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的研究是行业内的一个热点。国际公共交通联盟(UITP)确定了十项基本指标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包括:服务人口、服务面积、线路数、车站数、车辆数、行驶车公里、客流量、乘客公里、平均运距、定期车票平均人次等。美国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评价体系分为车站、线路、系统三大类,并在每一类上用覆盖性和方便性来制定相应的指标[10]。Chung-Hsing Yeh从公交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企业运营和社会责任5个方面建立了含有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11]。 而在我国,相比国外,对公共交通的研究略晚一些,但随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提出,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对城市公共交通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些概念[12]。西南财经大学的刘思阳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角度,建立了城市公交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解释指标体系,又包含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准点性等5个二级指标[13]。谢晓琳[14]选取了行车责任事故间隔里程、平均换乘系数、平均发车间隔、平均运营速度、高峰满载率、行车准点率、千公里运营成本和公众满意度等8个指标评价城市公交的服务水平。邓建任[12]从舒适性、安全性、快速性、方便性、及时性和经济性6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包含平均站距、平均换乘次数、平均候车时间、公交线路饱和度、高峰期间满载率、平均运送速度、平均出行耗时、公共交通通行正点率等指标。 3.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对于公交企业,顾客对现有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提升了乘客满意度,才能吸引更多乘客采用公交出行。而对于城市管理者,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公交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公交使用率,因此,对公交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是必须的。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企业、学者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Alter[15]将可达性、出行时间、可靠性、直达系数、服务频率和客流密度作为吸引更多乘客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Ray[16]评估了印度加尔各答市的2条路线上不同类型公交车辆的服务质量水平。Botzow[17]针对旧金山市快速交通系统(BART),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 大多数先前的研究都是用常规的数值评价方法评估公交服务水平,即由各种服务质量特性加权总和构成综合服务指数。而尹峰和李峰[18]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评价方法,各公交服务质量指标的权重和公交系统在这方面的服务水平等级采用语言和字母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邹志云和李硕[19]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公交发展 水平评价模型。杨诚一等人[20]提出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公交发展评价模型和基于障碍度分析的影响因素识别模型。 4.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标设计 要预估城市公共交通未来的发展能力,必须建立指标体系。对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国内外已进行了许多研究。新西兰运输署建立了一套可持续交通基准来评价交通系统的表现,它可以用以监测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并进行城市间的比较,具体的指标包括:各种交通方式的比重、公共交通工具的载客量、交通拥堵状况、停车场和换乘设施数量和大小、公共交通客流量、交通事故死亡率、人口就业密度等13个关键指标[21]。加拿大[22]的STPI体系主要包括出行方式比例、客货运输量、环保、能源、交通伤亡量等14个指标。德国[23]的COMPASS指标体系由可达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再生能源等15个指标组成,主要用来评估交通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英国[24]建立了LTP指标体系来评价交通规划方案及现状水平,主要由可达性、出行方式构成、交通满意度、拥挤度等21个指标构成。 而在国内,陶涛[25]提出了三个分目标层,每个目标层下又建立准则层,选取具体的指标,例如公路交通自身发展状况准则层的指标为交通特征、道路特征、服务水平、通达深度和民用汽车拥有量。陈红、李晓伟等[26]基于完备性、客观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包括交通功能、政府管理等方面的18个指标。陆化普[27]考虑了换乘时间、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线路密度等指标。邹志云,李硕[19]从城市公交发展的总体水平、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公交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其中,总体发展水平选定公交线网密度、公交车辆拥有率和车时利用率等3项指标,便捷性选用公交出行比例、公交线网覆盖率、公交线路重叠系数和公交车辆行车准点率来描述,舒适性则选用公交车辆满载率和完好车率来反映。谢晓琳[14]提出,城市公交的发展能力主要与发展政策、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快速公交、智能公交、发展效果等有关,选用了年度公交基建投资比率、公交车辆更新率、公共交通分担率、智能化公交系统的建设等13个指标。 5.城市交通发展能力评估方法 国外通常采用反推法:即以未来某年想要达到的目标为基础,反过来衡量现阶段的交通现状,看是否能达到目标[21]。目前国内采用的方法也较为相似。戴懿、陈长虹和景启国[28]采用了Expert Choice Model(ECM)模型,以层次分析法为基本原理,计算各类指标的权重,再利用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法计算出一系列指数,最后建立综合指数模型。张小丽和王炜[29]采用建立在模糊测度基础上的模糊积分技术,通过计算模糊权重测度和模糊评估值,得到模糊积分值来反映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李晓伟,陈红等人[26]提出的基于AHP-熵复合物元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可以求解出评价等级的特征值,不仅可以分析当前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水平[21]。魏艳艳、杨超等[30]采用变权法根据主、客观因素对权重进行调整,考虑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更客观科学。 6.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公共交通客流预测一般分为3类:短期预测(1-3年),中期预测(5-10年),长期预测(15年以上)。客流预测的基础是大量情报资料,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公交历年客流量资料、现实的客流状况等。公共交通客流预测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模、布置停车场站、布设公交线路等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政策的重要来源[31]。想要评估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要预估未来某一时期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量。 目前最常用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是“四阶段”预测方法,包括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个阶段[32]。该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调查过程中的误差也将会被传递与扩大。“四阶段”预测方法往往是根据国内众多的交通规划(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等)的经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指标进行城市公共交通需求预测。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年各个指标的实际发展水平可能远远赶不上交通规划中的规划值,因此,“四阶段”预测方法是一种“理想型”的预测方法。 除了“四阶段”预测法,常用的预测方法还有时间序列预测法(包括趋势拟合法、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等)、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法、回归分析法等[33]。各个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时间序列预测法是在假设事物渐进变化的情况下的预测,当外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预测结果将会有较大偏差;BP神经网络模型虽然不需要建立数据模型,逼近效果和非线性拟合能力比较好,但它无法表达和分析被预测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收敛速度较慢。因此,谢晓琳[14]采用趋势拟合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分别对城市公交发展水平的各个指标进行预测。 7.《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数量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的出行总量和出行距离呈现大幅度增长。同时,城市交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机动化出行比例迅速上升,非机动车出行比例持续下降。为了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交通运输部在《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公交都市”体现了一种以城市公共交通为机动化出行主体,以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布局结构,是一种受资源、环境、安全等条件约束下的最佳城市建设形态,是一种综合效率和社会环境效益最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2013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科学确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了30个指标,包括20个考核指标,是考核评价公交都市的约束性指标,和10个参考指标,是考核评价公交都市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考核指标包括: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比率,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公共交通正点率,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等;参考指标包括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公共交通投诉处理完结率、公共汽电车车均场站面积等[34]。 |
参考文献 [1] J. Eric Oliver. City size and civic involvement in metropolitian America[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0,6:23-25 [2] 清华大学建工系城市规划教研室.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 [3] 王霞,齐方.居住和交通协同发展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重整[J].城市规划.2000.3 [4] 高键智.大城市城市规模与社会公交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5 [5] 陈燕.中等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方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6] 张东东.中小城市交通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7] 陈洪兵,杨涛.跨世纪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J].城市研究,1998,3:29-33 [8] 刘兰辉,王正.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特征分析及交通规划——以中山市小榄镇和温州乐清市为例[J].城市交通.2004,2(1):21-24 [9] 李伟.浅谈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策略[J].科技资讯.2007,NO.07:53 [10] 陈茜,陈学武.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交通,2003(1):8-12 [11] Chung-Hsing Yeh, Hepu deng. Fuzzy mufti-criteria analysi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us companies[R].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 Tonal Research.126 200:459-473 [12] 邓建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安市常规公交为例[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13] 刘思阳.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14] 谢晓琳.城市公共交通合理发展水平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学历硕士学位论文,2014.4 [15] Alter C H. Evaluation of public transit service the level-of-service concept[R]. TRR,1976,(606):323-330 [16] Ray Ashoke. Evaluation of service level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buses in two routes of Calcutta [R].Highway Res. Bulletion, No.51, IRC, New Delhi.1994 [17] Botzow J J. Level-of-service concept for evaluating public transport[R]. TRR,1974,(519):202-210 [18] 尹峰,李枫.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模糊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4:100-104 [19] 邹志云,李硕.公交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的灰色聚类分析方法[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24(1):38-41 [20] 杨诚一、汤天培、刘福根.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公交发展评价[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6,24(1):27-31 [21] 秦雪飞.北京市地面公交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4 [22] Canada STPI.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2000 [23] Reinhart Kuhne. Compass-Report Cards for Mobility. Nov-2004 [24] LGA/DFT Working Group. Proposed definitions for mandatory Local Transport Plan indicators. Oct-2004 [25] 陶涛.中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1(4):3 [26] 李晓伟、陈红.基于AHP-熵复合物元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6):833 [27] 陆化普等著.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28] 戴懿、陈长虹、景启国.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2005,27(5):95 [29] 张小丽,王炜.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积分评价方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6(27):8 [30] 魏艳艳,杨超.基于变权法的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28(3):84-86 [31] 涂洪涛,王金朝.公共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研究[J].管理观察,2015,5(14):2095-2104 [32] 杨兆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33] 李峰,刘静延,蒋录全.预测方法的发展及最新动态[J].情报杂志,2005(6):76-77 [34] [387]道路运输司.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Z].2013-07-23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