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2-10-27 20:23:42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国外研究现状:

  1. 非集计离散选择模型研究

常用的非集计离散选择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两大类。Logit 模型具有物理义明确且便于计算等优点,在实践中被广泛利用,但 Logit 模型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其效用随机项是单独假设的,在实际交通系统中,各交通方式的运行状况实质上是相互作用的。Probit模型虽然能够克服这一缺陷,但模型求解往往需要依赖于极其复杂的 Monte-Carlo仿真算法或者多项式 Clark 逼近算法求解。因此,对交通方式划分预测又提出了一系列改进 Logit 模型。

Manki提出了两阶段离散选择模型,McFadden提出了最大效用分层 Logit模型,Daly提出非标准化Logit模型[1]。由于Logit模型具有便于计算等优点,人们又对Logit模型在形式及计算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改进的Logit模型可概括成两大类,即分层类的Logit改进模型和直接类的Logit改进模型[2]。Williams等人提出了合并Logit改进模型,此模型是把一个多项的选择问题划分成若干个二项选择问题,进而采用BNL模型计算选择概率。Langdon仿照分裂Probit模型发明了分裂式的Logit改进模型[3]。David A.Hensher和Tu T.Ton针对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复杂性,提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分层 Logit 模型来解决城市交通方式划分问题[4]。2001年Chieh-Hua Wen和Frank S.Koppelman提出了广义Logit模型[5]

  1.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研究

Dickins.S.J.Ian.[6]通过对北美和欧洲51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分析,说明了各大城市轻轨运输换乘设施的使用情况与潜在可开发性,并提出了换乘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自身效益,同时对换乘设施的布局、规模等也作出了适当的建议。

Bates.E.G.[7]以交通换乘系统的服务以及延伸覆盖的区域大小作为标准,对交通换乘设施进行分类,得出了各种交通换乘车站交通设施所要拥有一定规模的结论。探讨了既有交通系统换乘设施的改善,建议换乘设施必须提高效率以鼓励乘客使用换乘。

Korf.J.L.[8]等通过描述Logit模型在地铁车站换乘工具的应用发展,对十八种换乘车站的经济变量、区域特性等特征,将地铁车站分成五大类。文中将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划分为以下几种:轨道交通、小汽车、大巴、小巴、步行这五种交通方式,但不包括摩托车和自行车。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轨道接驳方式的研究大多采用Logit模型,其中又以MNL模型和NL模型居多。

在MNL模型应用方面,岳芳,毛保华[9]等对北京市2005 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3个非集计模型,并标定参数,分析变量对接驳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殷远飞,关宏志[10]等从出行行为角度研究了出行者选择衔接方式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并依据出行调查的数据建立了MNL选择模型,定量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于衔接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

在NL模型应用方面,王文红[11]等通过对衔接方式的选择分析,建立了两层Nested Logit(NL)模型,用于轨道交通衔接客流的预测和交通政策分析及评价。黄杉[12]等分析北京市轨道衔接方式选择行为调查,建立出行端与目的端相融合的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模型,运用分步标定的方法,将出行者的衔接选择行为统一于一个层状 Logit 模型之下, 并完成对于 模型的标定以及参数检验。刘强[13]等为实现区域运输通道内交通方式的合理配置,建立基于用户最优的通道内交通方式选择的三层NL模型,模型采用分层的建模思想,运用不确定规划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从概率的角度研究了通道内交通方式的选择问题。唐洁[14]等在居民出行空间和方式的联合选择上,利用非集计NL建立模型,并且与MNL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对比。马小毅,金安[15]运用分层Logit 模型建立针对性的交通分析模型,重点对公交车、自行车和停车三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距离对换乘的敏感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次序。

此外,柳丽娜[16]以轨道交通衔接方式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地铁一号线的20个站点,对轨道交通衔接方式的比例构成、接驳半径及土地开发对轨道交通接驳客流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王志臣[17]等在分析换乘客流预测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从衔接规划的原则、与常规公交的换乘、与自行车的换乘、停车换乘、与出租车的换乘等方面对轨道交通衔接换乘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杜彩军[18]等结合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调查数据,对各种接驳方式的时间和距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接驳时间和接驳距离均小于乘坐轨道交通的时间和距离的结论。周立新[19]等从城市内部换乘和城市对外换乘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形式。主要研究了换乘时间与轨道交通在乘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市轨道交通使用的影响。

【注】参考文献

[1] Jofre Swait. Choice set generation within the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family of discrete choice model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35.2001:643~666

[2] Abdel,A.M.A.,Kitamura,R.,Jovani. Exploring route choice behavior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alternative routes and hypothetical travel time information inpu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493, 1995:74~80

[3] Fujii,S., Iida,Y., Uchida. T Dynamic traffics emulation to evaluate Vehicle navigation systems. In: Vehicle Navig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994:239~244

[4]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raffic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and Procedures.1986.12:55~56

[5] McFadden D,Reid F A. Aggregate travel demand forecasting from Disaggregate Behavioral Models.T.R.R.1975:24~37

[6] Ian.S.J. Dlckins. Park and Ride Facilities on Light Rail Transit System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18:23~36, 1991

[7] Bates E. G. A study of Passenger Transfer Facilities. TRB. 662.1988

[8] Korf.J.L, M.J.Demetsky. Analysis of Rapid Transit Access Mode choi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81,817.

[9] 岳芳,毛保华,陈团生.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选择[J].都市快轨交通. 2007.20(4):36~39

[10] 殷远飞.城市轨道接驳方式选择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5

[11] 王文红,关宏志,王山川. Nested Logit 模型在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中的应用[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7):25-30.

[12] 黄杉,严海,关宏志. 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J]. 土木工程学报,2009, 42(7):126-130.

[13] 刘强,王庆云,陆华普. 区域运输通道交通方式选择3层模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8):113-118.

[14] 唐洁,高林杰,隽志才.城市居民出行空间和方式联合选择模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10,27(5):83-87.

[15] 马小毅, 金安, 周志华.一体化程度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J].都市快轨交通.2009. 22(2):43~46.

[16] 柳丽娜.轨道交通客流接驳方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 王志臣,王明生.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5,4:48-50.

[18] 杜彩军,蒋玉琨.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规律的探讨川.都市快轨交通,2005,18(3):45-49.

[19] 周立新,李英,缪和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换乘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4): 11-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