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辛识平”的文章发表并引起广泛争议后,直接围绕此事件发表看法的以各类报纸为主,学术性期刊论文似乎还没有。这些报纸文章或是对新华社社刊持相同的立场,种在批判“资本”、批判“娱乐”(文峰,2018;逸之,2018;袁跃兴,2018),也有从性别气质出发,主张多元包容的(莫兰,2018;王春霞、周韵曦,2018),也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呼吁人们不要人云亦云,“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和规范去深入研究之后,客观地报告研究结果”的(何云峰,2018)。总的来看文章间都差不多,价值有限。
根据经验,如果针对这个事件发表学术文章的话,一般的思路有对性别作学理上的研究,或是对当下社会多元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研究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认知与互动,或者进行传播和媒介方面的研究等等。类似于本文这种不从某个分支学科与既有范式出发,而是直面问题,试图于呈现社会现象全貌的研究很鲜见。这可能与本文这种研究更接近于一项宏大研究的基础工作或一项学术训练,没有专门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必要。
另外,本文的研究虽不用范式,但也没有标新立异。如,柯林伍德(2005)研究思想史时,颇富洞见地指出历史上的不同人物的思想(冠在同一名字下的)并不是对同一个问题作出的不同解答,而是对着不同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相应地我们可以说,这场大争论事件中,各方不是在对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争论不休,而是各自从中选取了不同的问题,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对问题的选取就体现了其自身的关切,或者叫“意图”。理解的意图(斯金纳,2018;李强,2018)要依据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具体来说有三个方法,其一是分析出文本所关注的具体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其二是文本发表自己见解时诉诸了什么思想资源;其三是文本在辩论光谱中的位置,因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论战式的介入。这三条可为材料的整理归纳提供启发与借鉴。另外,斯金纳(2018)还指出,“如果所有的哲学文本都是一种朝向公共领域的社会行动,那么我们最终得到的不是某个个别作家的文本,而是话语(discourse),要理解其中一个文本,就必须同时理解其他所有文本。”这也为本文梳理各式观念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
参考文献:
何云峰,2018,《对“娘炮”现象不要人云亦云》,《社会科学报》10月18日。
柯林伍德,2005,《柯林伍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昆廷·斯金纳,2018,《国家与自由——昆廷·斯金纳访华讲演录》,张新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强,2018,《斯金纳的“语境”》,《读书》第10期。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