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604修复上调宫颈癌细胞的化学敏感性的机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01 21:39:49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Rosenberg等在实验中偶然发现顺铂具有抑制细菌分裂的作用开始,铂类化合物逐渐作为一线抗癌化疗药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随着大范围的临床使用,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逐渐显现出来。为此,一代又一代的新型铂类药物被开发与使用,并且,时至今日,铂类药物的研发仍是抗癌药物界的一大热点。在此,我们简单地对铂类化疗药物的研究进行一个总结,为日后的铂类化合物的开发提供借鉴与思路。

1 铂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铂类药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生物物理学教授Rosenberg和Van Camp等在研究电场对大肠杆菌生长过程的实验中发现[1],实验中的铂电极在通电状态下与酸性氯化物反应生成的(NH42PtCl2等化合物抑制了细菌的分裂。由此,在1969年Rosenberg报告顺铂对肉瘤180细胞和白血病L1210细胞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然后到了1978年,顺铂(cisplatin)作为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上市,被广泛投入到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之后,随着对铂类化合物抗癌机制的逐渐明析,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例如卡铂(carboplatin)、奈达铂(nedaplatin)等因其更低的生物毒性而成功上市。同时紧跟着,有着更开阔的抗癌谱,组织毒性更小的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atin)、庚铂(heptaplatin)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上市成功。目前,第四代铂类药物也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在抗癌第一线中。已上市的部分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化学结构式见图1。

图1 已上市的部分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结构式

2 已上市的部分铂类抗肿瘤药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