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
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步足机器人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密歇根大学于2007年研制的MABEL机器人,利用某些腿部关节的柔顺性,提高了机器人在稳态操作响应干扰中的功率效率,该机器人已经可以在水平面上以1.1米/秒的速度行走,并且随着地面环境的变化,MABEL机器人有着一定的自适应性。[5]
图3.1 MABEL 机器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发出来的欠驱动机器人Atrias 2.0,如图1所示,独特的四边形腿部机构可以使得机器人腿部重量减轻,大大提高了机器人腿部的反应灵敏度,进一步探索了合规在实现能量有效和敏捷运动中的作用,解决紧密集成硬件和软件的挑战,以便在行走或跑步时实现对未知地面高度变化的极端稳健性,目前该机器人可以进行快速行走的实验论证[6]
图3.2 Atrias 2.0机器人
2011年西班牙牙E.Garcia 等人根据马的运动特点,研究设计了一条具有柔性关节的机械马腿,如图3.3所示,整个腿部关节具有三个自由度对应着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且足底弹性材料吸收振动,可以增大摩擦力。[24]
图3.3 机械马腿
Yamguchi[7]等人。开发了一种带有减震材料的双足机器人,使机器人更具坚固性,并为机器人提供动态行走模式。 通过这样做,他们开发了一种带有脚底机构的双足步行机器人,可计算每个行走周期的着陆点和绝对倾斜角度。 Yamada等人。 通过在机器人的脚部引入弹簧机构,可以吸收着陆腿和外力的冲击,从而实现灵活的自适应和稳定着陆在不平坦的地形上。
Ghorbani[8]等人提出的不是控制关节角度曲线以减少需要大量能量的冲击,而是在机器人结构上安装弹性机构(具有可调整的刚度),使机器人能够减少冲击,并能够存储零件弹性形式的能量,并将其返回给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刚度人工肌腱的概念设计,并将其添加到双足步行机器人模型的踝关节中。通过适当的肌腱刚度调节,双足步行机器人的能量学得到显着改善。
2009年N.G.Tsagarakis 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柔顺驱动器[9]。该驱动器使用三组弹簧圆周分布排列,在两个旋转运动之间加入弹性元件,不仅增加了关节的柔性,还增加了驱动器的集成度。如下图3.4,3.5所示。
Alexander Enoch等人研制了一款带有弹性髋、膝、踝关节的机器人,名字叫做BLUE[10] ,BLUE 的可调刚度柔性关节(图3.6)采用了改变作用力位置的原理。这种柔性关节可以承受 30N·m 的扭矩,储存超过 3.5J能量,大范围调整刚度,极限刚度值基本使刚度为 0 或与材料刚度相同,甚至将关节运动锁定。
图3.6 可变刚度关节
-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很多研究人员对于柔性关节的控制做出了许多研究。武汉大学的张强等[11]人优化双足步行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选择柔性关节的刚度可以有效地减小关节电机的输出转矩和能量消耗;柔性踝关节和膝关节分别存在1个最佳刚度,在此刚度下关节电机的能量消耗可以降到最小。
Tiger与机械马腿外形类似均是单条机械结构,但Tiger采用的力矩控制条件必须要让Tiger的机械结构能够进行力矩的控制,如下图3.7所示为Tiger的机械外形,从图上可以看出Tiger脚踝前后均有两个弹簧,脚踝部分采用的完全被动式的关节,依靠自身的重力冲击力产生脚踝的弹力,弹簧亦为力控制提供了可能。而在Tigger的髋部以及膝关节均采用的如图3.8的驱动方式,驱动电机在圆盘内部,为系统的输入,外圆盘为系统的输出,反馈系统检测出的是传动机构内外转动机构的转角差,而输出的转矩即为T=kRtheta;[12]。
|
|
图3.7 “Tigger”机器人
|
图3.8 “Tiger”关节驱动机构
|
以上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柔性关节,它们成功使机器人的关节拥有了一定的柔性,然而用这种思路设计的柔顺驱动器[10]始终无法摆脱系统的刚度是定值并由弹性元件的刚度决定的这个问题。因为人的关节不仅具有柔性,还具有刚度可变性。为了使设计的柔顺关节更加拟人化,研究者从结构上进行研究,陆续设计出一些刚度可变的机器人关节。
哈工大的孙欣然[13]研制了一种带有可变刚度柔性关节的双足步行机器人样机,通过对柔性踝关节的可调刚度柔性关节进行了仿真分析;以杠杆机构中改变对应载荷的位置来实现变刚度的原理,如图3.9,将此套机构用于机器人踝关节处。并且对机器人进行了不同地面下的单步和连续步行实验,证明可调剂刚度柔性关节可以有效吸收地面冲击,使得机器人具有较好的地面适应能力。
图3.9 可调刚度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的郭龙[14] 以柔性关节为对象,以可变刚度为目标,对可变刚度柔性关节的结构、控制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实验测试对所设计的可变刚度柔性关节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了关节机构的原理上,对关节关键的弹性元件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利用有限元分析对其强度进行了校核。
哈工大的宋嘉琪[15]利用气动驱动的原理,运用气动元件来合理调节踝关节的刚度。利用装在机器人上足的传感器在触地时反馈的受力值,利用上位机来导通电磁阀调节出口气压,如图3.10所示,通过电磁阀的通断来实现变刚度功能。
图3.10 气动回路设计
柔性关节的驱动除了电动、气动方式,也有采取液压的方式。华中科技大学的唐华彬[16]为二自由度脚踝关节设计了液压的驱动系统,它时由两个并联的液压缸而成。每个液压缸由两个伺服阀驱动。整个系统的模型图如图3.11所示。
图3.11 并联液压伺服模块示意图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研究和样机研发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17],柔性关节在机器人踝关节处的应用有很多,控制算法也各不相同,关节处具有一定的柔性能更好的加强机器人对地面的适应性。
|
-
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
|
工作内容
|
备注
|
第1周-第4周
|
提出总体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
|
第5周-第6周
|
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
|
第7周-第8周
|
机械动力学与控制分析
|
|
第9周-第10周
|
控制算法研究及调试
|
|
第10周-第16周
|
控制算法优化及毕业论文撰写
|
|
参考文献:
-
陈恳,付成龙. 仿人机器人理论与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
Kato.T, Takahashi.A, Ishikawa.H, Kato.I: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BIPED WALKING MACHINE SYSTEM”, Society of Biomechanism Japan, Vol.6, pp.252-260(1982)
-
唐冲.欠驱动双足机器人高效行走控制研究[D]. 浙江大学,2015.
-
李佳. 套索传动系统建模及柔顺控制研究[D]. 东南大学,2016.
-
Grizzle,J.W., Hurst J, Morris B, et al. MABEL, A New Robotic Bipedal Walker and Runner[C].Proceedings of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St. Louis, USA.2009:2030-2036.
-
Ramezani,Alireza,Grizzle,J.W.Atrias 2.0, A new 3D bipedal robotic walker and runner[C], Adaptive Mobile Robotics, pp. 467-474 (2012)
-
Yamada M Maie H, Maeno Y, Sano S, and Uchiyama N: ”Design of Point-Contact Type Foot with Springs for Biped Robot”, Proc.2010 IEEE/ASME Int.Conf.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 pp.806-811(2010)
-
Reza Ghorbani, Qiong Wu, On improving bipedal walking energetics through adjusting the stiffness of elastic elements at the ankle join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oid Robotics, Vol.6,No.1(2009)23-48
-
Tsagarakis N G , Laffranchi M , Vanderborght B , et al. [IEE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 Kobe (2009.05.12-2009.05.17)]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 A compact soft actuator unit for small scale human friendly robots[J]. 2009:4356-4362.
-
Enoch A , Sutas A , Nakaoka S , et al. BLUE: A bipedal robot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and damping[C]// IEEE-R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oid Robots. IEEE, 2012.
-
张强,肖晓晖,王杨,游鹏辉,谢涛.考虑能耗优化的双足步行机器人柔性关节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11)L4070-4076
-
Zhu Q , Wu W , Zhao Y , et al. Design and control of stiffness coordination between knee and ankle joints for a hopping legged robot[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manned Systems. IEEE, 2018.
-
孙欣然. 一种带有可变柔性刚度踝关节的双足步行机器人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
郭龙.机器人可变刚度柔性关节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
宋嘉琦.基于变刚度踝关节的双足机器人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
唐华彬.仿人机器人脚部部件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7.
-
Kong K, Bae J, Tomizuka M. A compact rotary series elastic actuator for human assistive systems[J].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2012, 17(2): 288-297.
-
Christine Chevallereau, H. Razavi, D. Six, Y. Aoustin, J. Grizzle, Self-synchronization and self-stabilization of 3D bipedal walking gaits,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v 100, 43-60, 2018.
-
Da, Xingye, O. Harib, R. Hartley, B. Griffin, J. W. Grizzle, From 2D Design of Underactuated Bipedal Gaits to 3D Implementation: Walking with Speed Tracking, IEEE Access, Vol. 4, pp. 3469-3478, 2016.
-
Zhao, Huihua, A. Hereid, Ma, Wen-Loong, A. D. Ames, Multi-contact bipedal robotic locomotion, Robotica, Vol. 35, No. 5, 1072-1106, 2017.
-
Xuechao Chen, Zhangguo Yu, Weimin Zhang, Yu Zheng, Qiang Huang, and Aiguo Ming, Member, Bioinspired Control of Walking With Toe-Off, Heel-Strike, and Disturbance Rejection for a Biped Robot,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64, No. 10, October 2017.
-
Reza Heydari and Mohammad Farrokhi, Robus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Biped Robots with Adaptive On-line Gait Gen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15(1) (2017) 1-16.
-
Kato I., Tsuiki H., “Hydraulically Powered Biped Walking Machine with A High Carrying Capacity”,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xternal Control of Human Extremities, 1972, pp: 410-421.
-
Buschmann T., Favot V., Lohmeier S., Schwienbacher M., Ulbrich H., “Experiments in fast biped walking”,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2011, Page(s): 863- 868.
-
Shusheng L VK Qiang HUANG, You SHI, Chenchen LI, and Kejie LI, “Realization of On-line Trajectory Generation Based on Two-computer System of Humanoid Robot BHR-02”,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ugust 20 - 23, 2006, Weihai, Shandong, China, pp: 677-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