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本课题的意义 20世纪以来,“思辨能力”逐渐成为国内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共识。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英语专业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思考问题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 学生“思辨缺席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英语专业学生如若不摆脱“思辨缺席”,走上岗位后,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掌握一定技能、却亦步亦趋的匠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 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仅是英语专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对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结合,广泛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阅读和写作作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部分,若能结合起来运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如何构建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读写一体化”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Critical thinking”一词被认为源于公元前五世纪苏格拉底提出的“苏格拉底对话”。思辨能力一词长久以来在学术界尤其是西方学术界有着很大的被重视程度。20世纪以来,国内外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愈加重视。他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1)思辨能力的界定与测量;(2)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1)思辨能力的界定与测量 西方学术界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较为深入。在界定思辨能力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特尔斐项目组对思辨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他们指出思辨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层面的内容。此后,Paul和Elder将思辨能力定义为“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并提出包含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的三元结构模型。此外交由影响的思维能力理论框架有2006年林崇德提出的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和2009年文秋芳提出的层级结构思辨能力模型。这几大模型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将思辨能力大致分为3个部分:①起自我调节功能的元思辨能力;②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③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 除此以外,为了能够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弄清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还开发了20多种量具,如:①“加利福利亚思辨技能量表”;②“加利福利亚思辨倾向问卷”;③“剑桥思维能力测试”;④文秋芳等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设计的思辨能力量具等。这些量具虽然还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其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方面,也还在不断地试测和调整,但是它们所测量的内容基本都包含在对思辨能力的界定范围之内. |
(2)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在有关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方面,1991年,美国政府将思辨能力的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其中第9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教育学生成为知识丰富,目的明确的公民,能够批判的思考、分析社会问题,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它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承担起社会责任”。哈佛大学也将“鼓励学生尊重理念及自由表达,乐于发现与思辨”明确为教学使命之一。 此外,国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不同学科所需的思辨能力。这些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护理学等。2000年,Pithers和Soden总结了英国高等教育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并指出高校教学在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国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黄源深提出“思辨缺席”的概念,此后,“思辨能力”成为国内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孙有中为代表的外语教育工作者纷纷呼吁把思辨能力培养确定为英语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此外,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语教学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一虹、文秋芳、龚蕴华、余国良等人从具体教学科目角度,如大学生英语演讲、英语口语与英语作文、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翻译教学等,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1世纪初以来,文秋芳、王祥兵、黄源深从经验的角度反思了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建议。2008年,王祥兵、刘晶根据自己编撰英语专业视听说教材和授课的经验,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2010年,袁平华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秦秀白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评判性阅读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潘红提出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和考试作业批改方式等5个方面进行;李莉文提出通过压缩技能课的课时比例、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英语专业完全有可能在巩固和加强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的同时,实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等等。 以上可以看出,此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围绕思辨能力的界定、测量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展开。在国内外学者对思辨能力的界定和测量达成基本的共识之后,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便成为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应用前景 目前,英语专业学生仍然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的问题。改善“思辨缺席”现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也符合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结合,广泛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阅读和写作作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部分,若能结合起来运用于英语教学之中,将有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培养更加优秀的外语人才。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思辨能力的培养从20世纪以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焦点之一,我国外语界学者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时至今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痼疾依然未除,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标在于:
(1)能够提供有效培养思辨能力的方式、方法,推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学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和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并运用网络平台收集、整理数据,以小见大,尝试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
技术路线:见附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本研究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探讨建立“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读写一体来反映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2)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基于网络平台,灵活运用“大数据”资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19年7月——2019年8月
理论准备阶段:搜集大量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文献资料,学习本研究所涉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知识,阅读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了解关于该主题的已有研究,分析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总结其优点与不足,从而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in Two Ways开题报告
- 《白鹿原》中的地域文化英译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开题报告
- 论球类运动新闻翻译开题报告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开题报告
- 法律文本英译中法律文化自信的塑造Establishment of Legal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开题报告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开题报告
- 英文歌曲翻译中的文化适应English Songs Translation—From Acculturation Theory Perspective开题报告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开题报告
- 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长句英译研究开题报告
- A Thematic Analysis of Oxford English (Shanghai Version) for Grade Seven Based on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s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