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意义: 《在中国的屏风上》是毛姆提供给读者的一副真实而生动的画面,其中的文字是在其记忆最佳状态下的记录所得。虽然此书以游记著称,但其中着墨最多的还属人物。毛姆将其在中国游历期间接触的各色人物随机保存下来,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并以普通人居多。正如毛姆自己在《总结》中说过,相比声名显赫的人,他一直更加关注无名之人。因为无名之人从未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下,行为举止往往不加任何掩饰,以本我展现在人前。通过对毛姆笔下普通人的分析,了解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透过屏风看一段真实的历史。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毛姆东方题材的作品,展开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主要论题是针对毛姆的殖民主义话语研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双方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就国外而言,修订标点符号后殖民主义研究在毛姆研究中占了很大份量,简奥海勒瑞首次运用了后殖民理论分析毛姆的作品;扎瓦司叶哈雅讨论了毛姆的东方题材小说,指出其作品中土著人失语的现象;菲利普海顿在《民族认同与男性身份认同》(OrientingNation,OrientingMasculinity)这本书中对毛姆的东方题材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毛姆的叙事和自我男性身份认同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指出毛姆的东方想象参与了西方帝国思想的建构。也有一部分批评者持相反的观点,以家瑟内克兹为代表,他认为毛姆东方题材的作品是刺入殖民主义胸膛的利剑。 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曾有毛姆的散文《江中号子》、《驮兽》等被选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20世纪90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毛姆的一系列作品,例如《人性的枷锁》、《刀锋》等。2006年,他的长篇小说《面纱》由中美合资,拍成了电影。现在,毛姆已成为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研究毛姆作品的人数也日益增多,随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兴起,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国内较早关注毛姆笔下中国形象的是台湾学者李爽学,他在《傲慢与偏见一一毛姆的中国印象记》中指出毛姆对中国持有傲慢和偏见的态度。在大陆,2004年秦宏的论文《透过中国的屏风看文明的冲突》,从中西文明冲突、文化交融的角度分析毛姆《在中国屏风上》这部游记中的中外人物形象,打开了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一研究角度的大门。 接下来的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探讨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李君容的论文《在中国屏风上中的官员和平民形象》,认为毛姆以一种哲学的,人道的眼光观照中国的官员和普通百姓,使得中国人的形象不再扁平单调而变得鲜活生动。胡水清《在中国屏风上中的中国文人》,认为毛姆对待中国两位文人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激烈抨击西方文化的哲学家辜鸿铭和向西方学习,推崇西方文化的学者宋春舫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因为毛姆内心深处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反对西方工业文明,有反殖民反种族歧视的倾向。这种观点在国内来说相对处于劣势,不成系统也不具有代表性。国内批评界几乎已成定论的观点普遍认为毛姆是出于傲慢和偏见的大国心态建构中国形象,他的作品是一种典型的殖民话语。 |
葛桂录在《中国画屏上的景象论毛姆眼中的中国形象》中,认为毛姆对中国的态度是出于文化优越感心态下的傲慢和偏见。冯运丽2006年的硕士论文从东方主义的角度解读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张敏2007年的硕士论文《''中国画屏上的傲慢与偏见》指责毛姆在兵荒马乱、军阀割据的中国怀恋中国的汉唐盛世。他对中国充满了西方人优越感十足的傲慢与偏见。2008年,吴超平在其学位论文《屏风上的景致》中,认为毛姆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的支配下绘制出来的,是在对异质文化的陌生与隔膜中绘制出来的,并未摆脱西方关于中国观念的陈腐案臼,是毛姆对中国的想象。 参考文献: [1]W.SomersetMaugham.OnaChineseScreen[M].London:WilliamHeinemann,1922. [2]W.SomersetMaugham.TheSumingUp[M].AMuntorBook,1951. [3]EdwardW.Said.Orientalism[M].PenguinBooks,2003. [4]陈寿庚.在中国的屏风上[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李霞.他者的启示:毛姆小说中的东方形象解读[J].新学术,2008,02:137-140. [6]尹锡南.中国和印度:英国作家笔下的两个东方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研究 系列之九[J].南亚研究季刊,2006,04:72-77 126. [7]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三联书店,2011. [8]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威廉.埃德加.盖洛.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0]威廉.埃德加.盖洛.中国十八省府[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1]雷雨.真实生动的中国文本[J].译林,2006,(6):231-232. [12]孙泠赟.毛姆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在中国屏风上》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10):231-232. [13]葛桂录.中国画屏上的景象论毛姆眼里的中国形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 (1):49-64. [14]胡水清.《在中国屏风上》中的中国文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79-83. [15]胡水清.《在中国屏风上》的三种中国形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8-23. [16]李君容.论毛姆《在中国屏风上》中的官员和平民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6:50-52. [17]王木祥.毛姆笔下的中国苦力形象以《在中国屏风上》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2,04:85-88. [18]李聪聪,马彧.《在中国的屏风上》的文化心态探析[J].山东文学,2008,05:93-94. [19]吴超平.试论毛姆小说中的种族主义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07:11-12. [20]吴超平.毛姆笔下的中国人[J].世界文化,2009,11:50-51. [21]吴晓东.毛姆的中国想象[J].名作欣赏,2010,25:44-45. [22]邓美玲.论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形象[J].当代小说(下),2010,09:30-31. [23]秦宏.透过中国屏风看文明的冲突[J].名作欣赏,2005,04:105-107.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在西方文化优越感高涨的时代,毛姆不用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与自己有一面之交的各色人物。他作为一个具有阔文化视野的西方作家,用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一段20世纪初期中国景象的宝贵而真实的记录。通过分析文本,更加深刻地体会毛姆笔下人物的温度、时代的脉搏,以及学会跳出思维定势尽可能准确地还原人物本貌。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东方主义为理论根据,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侧重文本材料的分析阐释,努力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4. 研究创新点
创新之处:
从普通人切入,将毛姆笔下的外国人形象与中国人形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而不是像以往只分析中国人。
从文字本身出发,体会《在中国屏风上》展现的真实人性,在历史的夹缝中触碰当时人内心深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3月底前:理论准备。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文献和学术成果,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完成论文提纲并寻求导师指导。
4月中旬前:对相近的选题进行阅读,分类和细化,突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in Two Ways开题报告
- 《白鹿原》中的地域文化英译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开题报告
- 论球类运动新闻翻译开题报告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开题报告
- 法律文本英译中法律文化自信的塑造Establishment of Legal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开题报告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开题报告
- 英文歌曲翻译中的文化适应English Songs Translation—From Acculturation Theory Perspective开题报告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开题报告
- 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长句英译研究开题报告
- A Thematic Analysis of Oxford English (Shanghai Version) for Grade Seven Based on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s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