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istic Words’ Transl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开题报告

 2021-08-08 01:50:34

全文总字数:157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运用西方的经典翻译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特色词汇进行定量研究,细致化地分析词汇翻译中地翻译技巧和翻译观点的运用,探寻其中规律。这一研究结果对翻译学习者以及工作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对等理论在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根据西方国家翻译理论,对等一词最早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起源于俄国,发展于英国、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但是当时的对等是针对翻译技巧与翻译艺术而言的,并未涉及更深层面。

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奈达提出动态对等,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译语接收者与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源语接受者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交际中实际效果的对等,而不是当时流行的机械、形式对等。相较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强调意义第一,形式第二。但奈达同时指出,形式第二并不是完全忽视形式,而是在充分考虑翻译的内涵和外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形式对等,尽最大可能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阅读反应一致。后来,奈达用功能代替动态,奈达指出动态二字不足以显示翻译的交际动能,而功能则更加注重翻译的内容和结果。

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相关研究: 1981年,《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书在中国出版,该书第一次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引入中国。1988年,金堤《等效原理探索》一书中提到的等效一词与奈达的对等观点极为相似,这表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渐入中国并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深入的同时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1900年,罗新璋发表《翻译中的神似和对等》一文,对对等提出质疑,认为钱钟书的化境观更适合表达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遭到强烈的否定,钱霖生发表《读者的反应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吗向奈达、金堤两位学者请教》,钱霖生认为读者的反应各不相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行不通。刘英凯相继发表《尤金奈达理论中读者反映论的消极影响》和《论奈达读者反映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刘英凯指明功能对等使中国的翻译陷入了死胡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做简单的介绍,同时介绍本文的行文结构。

第二部分是简单介绍奈达及其翻译理念,详细介绍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其定义、贡献以及局限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大胆地将西方的经典翻译方法功能对等带入到中国政治文件翻译中来,中西结合,为我所用。除此之外,本文选用的研究材料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该材料内容更新及时,与时俱进,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