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ent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Ambivalence in Communications of Family Life开题报告

 2021-08-09 00:48: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帮助学生加深对语用学中pragmaticambivalence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其能够进一步探究家庭交流中如何体现出这一语言现象,为进一步研究他人和未来的家庭言语交际做一定的铺垫。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之间,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绝对精准的界限。因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模糊话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恰当的运用模糊话语的语用交际功能,即语用模糊,能使言语显得礼貌、得体、概括等,能使人在友好和睦的氛围中协调交谈,使话语顺利进行。

语用模糊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l. a. zadeh)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模糊集》(fuzzy sets),使模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数学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科学的要求。从此,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模糊语言的研究。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出版了《模糊语言初探》一书,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中国,为国内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奠定基础。到目前为止,尽管学术界对语言模糊现象有着如fuziness, vagueness, ambiguity,generality和ambivalence等术语的纷争和概念的区分,但总体来说,国内对语用模糊概念的提法有两派,一派是从kempson的vagueness发展而来的何自然的含糊说,何自然认为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不确定性,语用含糊的研究包括那些看似词汇,实际上是话语的模糊限制语,以及其他以为只是语义模糊而实际上是语用含糊的现象;另一派是从leech和j. thomas的ambivalence发展而来的俞东明的语用模糊说。俞东明认为语用模糊(pragmatic ambivalence)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这类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文介绍了语用模糊的研究起源和国内外语用模糊的主要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家庭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了语用模糊的三大类型,以及语用模糊在交际中起到的三种积极作用,并由此得出对我们大学生未来的际交往的相关启示。

(1)准备阶段 2011年11月1日~12月31日 搜集资料,定题,完成论文提纲,提交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2)撰写阶段 2012年1月1日~3月20日 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在于结合家庭生活的情境场合,分析种种不同语用模糊的类型和语用模糊所带来的实际功能与效果,阐述由此带给大学生在未来人际交往中的启迪。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