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k of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Pecola in The Bluest Eye from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开题报告

 2021-08-08 19:46: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写作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在于: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塑造了一个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黑人小女孩的形象。她一直渴求一双白人拥有的蓝眼睛以此来摆脱她的悲惨生活。作品摆脱了传统黑人小说的一昧的控诉模式,不再浓墨重彩的强调黑人现实生活的悲惨,而是开始从另一个更为深沉的角度,从精神层面来思考黑人本身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在身体平等自由之后如何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来解读小说主人公佩科拉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灵扭曲,并进一步证明其不完全的自我认识注定了自身悲剧性结局。《最蓝的眼睛》中的主人公佩科拉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其周围烦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导致她自我意识的浅薄,反抗意识的缺失。处在经济、政治、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渴望通过被他人认同来最终达到自我认同。但也正因处在这样物质化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直面内在现实,我们要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后,要追求更高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而达到理性的自我认同并回归现实的自我。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见附页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科拉她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深受白人文化的荼毒,她自我意识的浅薄和自我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最终自认为拥有一双蓝眼睛的妄想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中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来探析作者是如何反映佩科拉的心理与内在现实的,进而揭示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缺失终将导致悲剧性结局。

研究计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在于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中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来对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这个主人公的心理及其生存的环境进行分析,论证悲剧性结局的不可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