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Robbie’s Tragedy in Atonement from Transformative Narrative Perspective开题报告

 2022-05-29 22:46:3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赎罪》自2001年出版以来,广受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这部小说斩获了史密斯文学奖、美国年度书评家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和圣地亚哥欧洲小说奖等多项荣誉。时代周刊将它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和“历史上最著名的100部小说”之一。

《赎罪》这部小说可研究的范围很广,涵盖了社会学、写作手法、叙事学理论、主题探究和美学研究等多方面。就叙事学理论这块,国内外的学者们就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以学术论文和期刊文章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Phelan James在 Narrative Theory,2006-2015: Some highlights with applications to Ian McEwan’s Atonement(2017)中将叙事理论的五个特定发展理论即非自然叙事理论、虚构理论、认知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和修辞理论带入进《赎罪》中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该小说叙事的交叉性和传播模式等。Alex Ciorogar在 Time and Narrative: Reading Ian McEwan’s Atonement(Babe-Bolyai University, 2016)中运用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将《赎罪》里的情节发展按照时间顺序理清楚。聂晶淼在《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叙事视角》(2009)中运用叙事视角理论对包括《赎罪》在内的麦克尤恩的三部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另外两部分别是《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进而探究这三部作品的不同的叙事效果。张惠玲在《小说赎罪中的视角与叙事评论》(2013)从变换的叙事视角出发将小说情节梳理了一遍,凸显麦克尤恩高超的叙事水平。廖静在《叙事伦理视角下赎罪的“赎罪”主题》( 西北师大学报, 2013年第50卷第1期)中通过进入《赎罪》的叙事空间,展开了一场“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的多维度对话,对“赎罪”主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邓奕琳在《叙事学视角下赎罪小说与电影的对比研究》( 2017)以跨媒介为前提,将《赎罪》小说文本和电影置于叙事学的框架中,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基本叙事层次入手,探讨媒介转换后两个层面产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艺术效果。柳佳伟在《浅谈赎罪中的重复叙述》(小说月刊2017年第12卷)中分析了《赎罪》中运用到重复叙述的几处情节以及产生的效果。郭梓君在《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2017)利用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中的零聚焦型、内聚焦型以及外聚焦型等多种视角探讨《赎罪》中的叙事艺术。

总之,国内外学者围绕小说叙事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赎罪》。他们的研究促进了读者们对《赎罪》的理解,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虽然许多学者在叙事手法上做过研究,但是和人物命运结合起来一起研究的还不太多。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我将立足于叙事视角和人物命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分析小说中是如何做到叙事视角的自然切换,以及如何据此顺然而然地发展男主角罗比地悲剧命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赎罪》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原文和文献综述,围绕叙事视角选择和切换以及人物命运发展历程,对男主角罗比的悲剧形象进行并展开分析,同时挖掘作者由此剖析的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重温经典,彰显经典不朽的生命力,突显小说的人性光辉及对社会的教育意义。论文主要按以下框架展开:

1.引言

2.解释叙事视角,点出所要研究的该小说中的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受限视角以及第第一人称视角

2.1具体解释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2.2具体解释第三人称受限视角

2.3具体解释第一人称视角

3.小说中第一部分中叙事视角切换:

第三人称受限视角(女主妹妹视角)切换至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视角)

女主妹妹联想的“真相”与作者带领读者看到的真正的“真相”形成对比,产生戏剧性效果,让读者了解到男主入狱实属冤枉,增加人物悲剧色彩。

4.小说中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叙事视角切换:

第三人称受限视角(男主的视角)切换至第三人称受限视角(女主妹妹视角)

第二部分男主置身战场所见切换到女主妹妹在医院所见,反应战争残酷,暗示男主有去无回,客死异国的悲惨结局。

5.小说中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叙事视角切换:

第三人称受限视角(女主妹妹的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还是女主妹妹在叙述,但人称已变化)

女主妹妹以第一人称视角揭示第三部分给出的结局是假,第四部分自己口述的结局是真,证实了男主死于敦克尔克撤退途中的真相,以及男女主至死不能相见之悲,这也是男主这个人物之悲。

6.结论:1. 不断切换的叙事角度使得小说叙事效果跌宕起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 人物(尤其是男主Robbie)的品质特征随叙事视角的切换愈发完善。3. 叙事角度多样(结合书中不同角色的所见所感),比起单一叙事方式,更加丰富男主悲剧形象塑造。

预期目标:

本文的目标在于突出作品的叙事视角运用,让人们认识到《赎罪》不仅仅是广受好评的描述关于爱情、罪恶和战争的小说,更是一部在叙事手法上可供后人模仿的优秀文学范本。麦克尤恩将不断变换的叙事视角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环环相扣、出其不意的场景。做到从合理的角度阐述个人观点,从作品的本身出发去发掘作者如何通过变换叙事视角来构建男主人公罗比的悲剧命运史。总体要求,通过对课题基于叙事视角的变换解读罗比的悲剧命运的研究分析能够清晰、明确的表达个人见解,并学会灵活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流程。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采取搜索、分析、归纳的研究手法,细读文本,在掌握小说具体情节的前提下,重点提炼出涉及叙事视角转换的部分,结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参考的叙事理论和语言学理论以及跨文化知识,从单个人物发展出发,最大程度解读变换的叙事视角下主角罗比的悲剧命运发展脉络,为后人从写作角度学习借鉴这部作品提供一点新思路。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Jacobi, Martin. Who KilledRobbie and Cecilia? Reading and Misreading Ian McEwan’s Atonement[J].Critique: Routledge, 2011

[2] Phelan, James. NarrativeTheory, 2006-2015: Some highlights with applications to Ian McEwan’sAtonement[J]. De Gruyter, 2017, 3(1)

[3] Alex,Ciorogar. Time and Narrative: Reading IanMcEwan’s Atonement[D]. Cluj-Napoca: Babe-BolyaiUniversity, 2016

[4] McEwan, Ian. Atonement[M].London: Vintage Publisher, 2007

[5] 丁建宁, 赎罪如何可能?——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 2004,(06)

[6] 聂晶淼, 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叙事视角[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7] 张惠玲, 小说《赎罪》中的视角与叙事评论[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23)

[8] 廖静, 叙事伦理视角下《赎罪》的“赎罪”主题[J]. 西北师大学报, 2013, 50(01): 45-48

[9] 邓奕琳, 叙事学视角下《赎罪》小说与电影的对比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 柳佳伟, 浅谈《赎罪》中的重复叙述[J]. 小说月刊, 2017, (12)

[11] 郭梓君,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J].青年文学家,2017,(2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七学期10-11周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3、第八学期1-4周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 字;4、5-14周学生撰写、修改论文[11周:交一稿; 14周:交二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