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应试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流,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越来越以所谓的考试大纲为中心,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填鸭式的传授给学生而并不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也并不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接受到的知识枯燥乏味,缺乏课堂活力,严重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随着21世纪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教学交往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二者有很成熟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某门学科上关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这一方面有刊登在2018年11期《青年与社会》上杨菲的“浅谈初中数学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角,而不是教师作为主角,应该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顺利的完成信息的加工提取与运用最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思想。本文深化教学交往的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方面关系的研究,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的改进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篇论文结合心理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研究二者关系,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学校优化教师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篇论文借助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推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的帮助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发散性思维的积极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中的人本主义理论也越来越成为各大院校普遍奉行的原则。
学校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文献法:
在维基百科中文网、知网、以及苏州科技大学校图书馆论文查阅网站搜索“教学交往”与“发散性思维”等的关键词以查阅相关国内文献,在校内图书馆论文查阅英文网站输入“teaching communication”和“divergent thinking”等关键词搜索查阅国外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中一些文献进行评述。
4. 参考文献
Richard W. Hass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完成该课题题目的确定与修改。(10月23日) 2、完成论文申报书,大纲,开题报告。(10月23日-2月15日) 3、到校图书馆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10月25日) 4、到初级以及高级中学进入课堂听课。(1月20日-1月31日) 5、案例分析并得出结论。(1月31日-2月5日) 6、完成论文初稿。(2月6日-3月31日)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in Two Ways开题报告
- 《白鹿原》中的地域文化英译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开题报告
- 论球类运动新闻翻译开题报告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开题报告
- 法律文本英译中法律文化自信的塑造Establishment of Legal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开题报告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开题报告
- 英文歌曲翻译中的文化适应English Songs Translation—From Acculturation Theory Perspective开题报告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开题报告
- 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长句英译研究开题报告
- A Thematic Analysis of Oxford English (Shanghai Version) for Grade Seven Based on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s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