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拟声拟态词是日语的语言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除了日常生活,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也含有大量的拟声拟态词,能够让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在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和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都有很多拟声词。其中,有些拟声词的结构和意义都十分相似,比较容易翻译,但有的日语中的拟声词在中文中难以一下子找到对应的译文,译者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一般来说,译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翻译出来的译文也不一样。对译者而言,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经典文学作品,书中有很多描写人物状态、环境的拟声拟态词。很多学者,如叶渭渠、高慧琴、李德伦、杜水源等翻译学者都对这本书进行了翻译,各个翻译版本各具特色,在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面也都使用了不同的方法。
本文选取书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句,分析其中的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对其翻译规律进行总结。除此之外,也希望能够在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面给日语的学习者和译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文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版以及林少华、叶渭渠两位翻译家的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译者各自的理解和诠释,分析其翻译方法并进行对比,归纳出翻译规律和翻译技巧,旨在总结中日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意义、作用及其翻译要领。文中选取典型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并从意义的角度进行分类探究。首先,将拟声词具体细分为表现非生命物体声音的拟音词及表现人和动物等的声音的拟声词,结合日语原文、拟声词的日语意义进行分析,与中文译文及中文拟声词的意义对比,分析译法的特点,总结出更加恰当的译法及其翻译技巧。然后,继续以拟态词、拟情词、拟容词的分类作为基础,例出《伊豆的舞女》中出现的典型的拟态词,以同样的步骤研究拟态词的内涵和翻译方法。最后,总结拟声拟态词的作用及翻译方法、技巧,结合中日文化、习俗、语言习惯等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日本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中译技巧。
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日文中拟声拟态词的数量原本就大于中文中的拟声拟态词,因此,有些拟声拟态词在中文中无法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译文,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灵活翻译,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中日文化差异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伊豆的舞女》是以20世纪前期的日本为时代背景,书中含有大量涉及当时的风土人情及日本艺妓文化的情节,需要对日本文化进行较为细致的了解,才能透彻理解文章内容及情节,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此外,研究《伊豆的舞女》及日文拟声拟态词翻译技巧时,需要结合中日两国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中国学者的文献较易获取和理解,日本学者的相关资料则较难获取,而且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些难度,尤其是涉及语言学领域的专业词汇较为晦涩难懂。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文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为理论依据,对译本进行分析和对比。严复是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达”主要是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拗口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雅”就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所谓“雅”,就是要使译文流畅,有文采。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者对于日语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汉语的修养水平。
分类研究过程中,以日本著名学者金田一春彦的拟声拟态词分类法为基础进行分类。金田一春彦从意义的角度把日语中的拟声词分成了两类:表现非生命物体的声音的词被分类为拟音词,表现人和动物等的声音的词被分类为拟声词。而拟态词则被分为三类:描述非生命体状态的拟态词、描绘心理状态的拟情词、描写生命体的动作的拟容词。本文从这两大分类出发,对《伊豆的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进行举例和对比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时,先例举原文中的拟声拟态词,分析其所在情节,然后依次说明该单词的原意及两种中文译文及其各自的中文意思,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较为恰当的翻译方法及运用的翻译技巧。其中,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原意主要以《大辞林》及《新明解》的释义为准。说明中日拟声拟态词的释义难度较小,进行前后文情节及语境分析也可以通过熟读《伊豆的舞女》全文及查阅其他作品赏析文献完成,意会较为容易,主要难点在于言传。了解作者的原意,将其转化为最恰当的中文并用其他读者也能共情的词汇表达出来,这无疑是翻译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叶渭渠、林少华两位译者的译文无疑是较为优秀的,但从中找出最佳译法并分析总结翻译技巧则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不断的对比、分析、总结才能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参考、研读其他学者对于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的见解,总而进行更好的创新和突破。4. 研究创新点
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的探究有很多,但其中大多只是针对某部作品的一个中文译本展开研究,而本文则以叶渭渠、林少华不同译者的译本为基础,在总结分析时也参考了其他译者的译文,通过不同译文的对比分析,使得结果更加全面、严谨。此外,不少拟声拟态词的译法分析是先从结构上进行分类,如以AABB、ABAB等单词结构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译法的分析。这种方法在拟声词中较为适用,但拟态词的结构大多都不规律,这样分类较为杂乱。况且,以单词结构为基础来分析,就限制了译文的范围。选取单词结构相同的词语固然是翻译时可以参考的技巧之一,但若是一开始就以此为限制,中文译文的单词结构及词性过于单一,翻译出的译文不一定就是最为恰当的。因此,本文采取从拟声拟态词翻译的基础——单词的意义上进行分类,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多样、准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次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中日文献及资料,因此,计划于2018年6月到8月进行中日参考资料的初步收集汇总。其中,6月到7月主要进行国内中文资料的查阅收集,7月到8月则主要前往日本进行日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
2018年9月到11月进行资料的初步分析和探究,汇总归纳后初步得出本次研究结果,并进行中日在语言学翻译领域及日本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和补充。
2018年12月,再次前往日本,进行日本艺妓文化、拟声拟态词的意义及运用等方面的资料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