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83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鲁迅的《伤逝》出版于1926年,在小说中,鲁迅对传统婚姻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及自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的恋爱自由思想。而川端康成的《千羽鹤》发表于1949年,小说中将人性的冷漠与晦暗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传统道德价值的沦丧。两部文学作品分别描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爱情故事,在相近的年代却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所蕴含的社会特征、传统伦理观等,反映出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鲁迅《伤逝》和川端康成《千羽鹤》的伦理观,来探究20世界上半期,处于动荡年代的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思想文化。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描写青年男女悲剧爱情的小说,深刻剖析了传统封建束缚对于人性的摧残。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子君失败婚姻的解读,以及男性与女性不同社会地位的思考。例如,当子君打破传统婚姻的模式。以出走、自由婚姻这种现代女性的行为方式来彰显自己获得了主体身份时,其实已经埋下了自身悲剧的不幸的种子。(程亚丽《鲁迅研究月刊》2015),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哈迎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国外部分: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鲁迅的《伤逝》描写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冲破了封建婚姻制度的重重阻碍,但最终仍然以一伤一逝的结尾收场。《伤逝》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蕴含的深刻社会伦理观发人深省。川端康成的《千羽鹤》讲述了一段纠缠于两代人之间的畸恋故事,在讲述爱与道德冲突的同时,表达了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文学伦理学批判等通过查阅《伤逝》、《千羽鹤》及相关资料进行对比。首先概述《伤逝》与《千羽鹤》的故事内容以及时代背景,分别找出特定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自身原因对小说内容的影响。然后通过对小说的解析来分别找出其蕴含的社会道德伦理观,以及该伦理观对当时中日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对《伤逝》和《千羽鹤》的伦理观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发现同处于20世纪前半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对社会道德伦理观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反作用于时代的特点。
はじめに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采用了文学伦理学批判的方法,通过对比相近年代下,不同时代背景对中日两国的社会道德伦理观产生的不同影响,来说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精神世界以及社会特征所产生的作用,以及不同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对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反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