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における過労死問題について开题报告

 2022-02-22 19:56:1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过劳死问题最早出现在日本,当时正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的时期。泡沫经济奔溃后,日本的过劳死现象更是开始在全国蔓延,情况不容乐观。过劳死问题也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近年来,过劳死现象在中国也开始频频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中日过劳死的现状着手考察,分析两国过劳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两国过劳死问题的异同点。然后分析两国对过劳死问题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提高对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视,借鉴日本的经验,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了解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所谓的“过劳死”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加班工作导致过度疲劳而猝然死亡。这一词最早源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日本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鼓励并呼吁技术者和劳动者为了国家而不断地献身工作,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过劳死是时代的产物。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中,日本人的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尽管目前日本经济形势好转,但过劳死现象并不曾减少。在中国已有近70﹪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同时也是接近过劳死的危险人群。现状不容乐观。

中日两国过劳死现象的成因不尽相同。不同点是两国的社会性质不同,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达国家。其次两国国民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日本人贯彻的是武士道精神和集团意识,中国人则是为了在高生活成本的社会下实现自己的期望。相同点是社会给予个人的压力较大,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个人不得不接受超负荷的工作。过劳死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都是一种灾难,此外对于国家而言,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减少和杜绝过劳死现象并把其危害降到最低,两国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健全相关法律,严格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同时开展活动,增强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并能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将健康放在第一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川人博.過労死と企業の責任[m].東京:社会思想社,1996.

[2]川人博.過労自殺[m].東京:岩波書店,1998.

[3]大野正和.過労死·過労自殺の心理と職場[m].東京:青弓社,2003 .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第八学期 1- 8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2

9-13周: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3

14-16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4

16周或17周: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