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及意义:分析李碧华作品中媚姨对待婴胎的态度,中国作品中对于人的态度,多角度剖析个体在群体中逐渐隐没的现象,从中寻找走出这种文化困境的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当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人这一个体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章多达数十篇,主要研究个体的隐没与群体的凸显对比,儒教、道教、佛教对人的影响,从更细节更具体的作品中探讨个体隐没与所带来的文化困境等。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姚春光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困境及思考》中认为我国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理论探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向度,视社会整体为当然合理,强调抽象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个人只是实现社会整体目的的手段,抹杀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又把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点由社会移向个人,这也有失偏颇,以至高扬个体性的主体性思潮在热了一段时间后,又趋于冷却。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前言:马克思在《手稿》中这样写道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马捷莎在《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中认为人与物不同,人是具有自我价值的。
人的自我价值即指人对自身的意义和对自我需要的满足。
人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实现条件,二者只不过是人的价值的两个不同的向度。
4. 研究创新点
针对人的话题是很难讲完的,可以讲,哲学史也就是人类进行自我理解与认识的一个发展史。
尽管时代的变迁,但是哲学上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从未停歇,且在不同时期对应不同的社会大环境,对人的思考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日益完善。
中国传统佛道儒思想和中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人的探究,便于我们对人的探究进行历史演变,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阐述。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