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 张洁(1937-),女,汉族,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1978年首次发表了短篇作品《森林里来的孩子》,即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引起了文坛各方的关注。张洁的小说创作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声誉,《沉重的翅膀》、《无字》分获第2届和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曾获得意大利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1992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陈思和[1]在其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对张洁的作品评价道“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可以说,张洁的小说创作在文坛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前学术界关于张洁文学创作的分析研究已颇具规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张洁创作时期的划分 从1978年至今,张洁先后创作了《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他有什么病》、《无字》等丰满的文学作品。由于创作时间跨度大,且风格变化较明显等原因,给关于张洁创作时期划分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以瞿传增[2]、王金茹[3]、杨睿[4]为代表的研究者从审美风格的角度出发,将张洁的创作时期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到1979年发表《爱,是不能忘记的》,为审美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作品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非党群众》以及《拣麦穗》等;第二阶段,自1979年《爱,是不能忘记的》到1986年《他有什么病》为止,为变奏阶段或转折阶段。张洁在这一阶段的作品如《方舟》《沉重的翅膀》《祖母绿》《场》等中,塑造了一系列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因此这个阶段也被称为痛苦的理想主义阶段;第三阶段,自1986年的《他有什么病》到1991年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为审丑阶段。这个阶段的张洁以尖刻的言语、愤怒的心情,无情地嘲笑现实生活中种种丑陋的现象,所以此时的作品充满了尖酸泼辣的讽刺气息,《他有什么病》《日子》《只有一个太阳》《上火》《红蘑菇》等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张洁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丧母巨痛,使其创作风格带来了巨变,她渐渐从看到现实社会阴暗面的震惊、无法接受,转变到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爱情观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寻找到了让自己内心平静的精神出路。张洁开始变得如佛家弟子般清心寡欲、心平如水。这种豁达乐观的心境在其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无字》三部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二种观点,以范雨静[5]、刘畅[6]为代表的研究者,将张洁的创作时期分为了三个阶段。与第一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以1986年的《他有什么病》为标志来划分张洁创作的第一阶段(1978-1986)和第二阶段(1986-90年代初)。学者们从张洁小说创作风格的“蝉蜕”的角度出发,认为张洁早期的创作是在生活中追求的延续,是某种理想主义的张扬,基于此,将张洁早期以揭示人性美为主题,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划分到第一阶段,即审美阶段。又因为受到丑陋生活世相的打击,张洁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理想,经历了创作风格上的蝉蜕,故他们将张洁接下来的时期中所创作的对大千世界种种丑陋世相的揭露,以及对丑恶人性的抨击的作品划分为第二阶段,即审丑阶段。第三阶段与第一种观点一致,即90年代初至今。 第三种观点,以李裘[7]为代表的研究者,以张洁叙述结构的调整及其风格的改变为依据,将张洁的创作时期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第二阶段为80年代末至今。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张洁的创作与她当时所处的宏大的历史叙事语境相符合,体现了对文学与时代同步的追求。 2、张洁小说的爱情观及其流变 爱情观一直是对张洁小说思想主题研究的重点。爱情始终是张洁小说关注的母体,爱情主题也因此成为贯穿张洁小说的主题,且因作者在不同时期对爱情的思考在发生变化,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爱情观有所不同,其爱情观的流变随之带来的是其作品风格的嬗变,这种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研究者偏爱从整体上研究张洁小说的爱情主题及其在不同阶段的流变,周晔和黄乐平是其中代表学者,周晔[8]对张洁小说爱情主题的变化进行了全面剖析,在《爱到无字》中指出“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的至今20年的笔墨耕耘,张洁建构了一个文学中的真爱理想,又解构了这一理想,表现了一个自觉的女性理想主义者从天堂回到人间的爱到无字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完成是一种痛苦蜕变的完成。”黄乐平[9]的《嬗变的风格,迷失的自我——张洁小说情爱观综论》指出,张洁在近30年的创作当中,小说的风格发生了从纯情到肆虐,由唯美到审丑的变化。这是张洁艺术创作的一种退步,一种自我迷失。20世纪的新时期文坛上,还没有哪一位女作家能像张洁这样以深刻的爱情观透视那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并凝聚为创作灵魂。王志梅[10]在《从建构到解构—论张洁小说爱情主题的历史嬗变》中,指出张洁在对爱情本质的探索中,经历了从建构到解构再到参悟真爱理想的历程,体现了作家最深入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正是一个自觉的女性理想主义者从神话回到真实的过程,证明了“爱情和婚姻由理想的天国回到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的永恒和实在”。 而新世纪的研究中,不乏有学者大胆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对张洁小说的主题内涵做全新解读。首先,孙祖娟、吴春风等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其小说进行了探讨。孙祖娟[11]认为,《无字》的爱情观超越了她以往对情爱的认知,并表达出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和反叛,颇具深刻的文化反思意味。吴春风[12]从传统情怀、救赎精神、性别困境、爱情寓言和作家个性等五个方面,相对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张洁小说的文化内涵。其次,有研究者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分析小说深层的人类情感困扰。张吕[13]、冯火魁等[14]等重读《爱,是不能忘记的》,跳出了从婚姻道德角度褒贬、从女权主义角度进行阐释的立场,指出它是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叙说,具有生命本体论的意义。王绯[15]则直言其小说中有鲜明的“恋母情结”。最后,不少研究者深入研究张洁小说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乔以钢[16]认为《无字》构筑起了悲凉的女性心灵、生命史,并非仅仅写出了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悲剧,同时也包含对历史的叩问以及对人性的思索。秦晋[17]指出张洁的《无字》描绘的是沉重的一代,她通过心理线索把历史碎片缀合成为一个文学整体,在风雨人生的面前及世态炎凉的背后体味人世和人性。 3、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女性观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张洁小说,研究其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流变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者偏向于把张洁创作中展现女性题材的小说序列串联起来,系统地整体联系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发展及流变。 目前,学术界对于张洁的女性意识及女性观还存在着不同意见。一些研究者对其小说中鲜明独立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肯定,周巧红[18]就认为小说《方舟》中“干杯,为了女人!”体现了张洁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将“女人”的自觉与“人”的自觉相结合,并指出张洁一系列女性文本中贯穿了其鲜明而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即抗争与守望。梁旭东[19]在其研究论文《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中,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启蒙意义,并称《方舟》“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李琳[20]认为张洁婚恋小说最主要的特性就是能够从女性意识出发审视女性的生存状况,并解析男女之间对感情理解的差异,而且分析了女性逐渐摆脱属他性和脱离男性崇拜的过程。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张洁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和不彻底。以方长安[21]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在其评论中写道“张洁潜意识中以男性自居,符合男权价值规范和话语中的隐含男性视角,始终走不出男权的阴影,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指出张洁小说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故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王明贤[22]和胡玉伟[23]也在其论文中指出“张洁的女性意识一方面所具有的先锋意识和启蒙精神影响并贯穿在当代女性文学的写作之中,但由于社会文化和创作主体自身角色的束缚,其女性意识潜存着偏颇和局限。”还有有评论家认为张洁小说中女性观存在悖谬以及局限性,乔以钢[24]在《西绪弗斯式的悖谬》中提到“女性在传统性别规范和现代自我认识矛盾交织下的生存困境在新时期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张洁女性观的悖谬依然在新世纪的女作家创作中隐约地以不同的面目回旋。”翟传增[25]则认为张洁小说中“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但有过分追求精神之恋刻意回避两性生活之嫌,体现出了张洁女性观的局限和不彻底性,难跳出传统文化的怪圈。 4、张洁小说的审美风格的嬗变 张洁在当代文坛上,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但她绝对是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其不断变化的创作风格,她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创作风格数次转型都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杨睿[26]在《张洁小说审美风格的嬗变初探》中指出,张洁作品的审美风格随着她创作风格的转型在不断发生嬗变,即从初期的审美到中期的审丑再到晚期的追求精神归宿。其内在原因是张洁一生对理想和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求与寻觅有关。 岑泽丽[27]认为张洁小说的语言风格的变化体现在从早期的温柔典雅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荒诞嘲讽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平静冷峻。哪部标志着张洁审美风格的转变成为学者研究热点和切入点,如谢西娇[]的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往后,张洁作品一改早期的诗情审美面目,渐渐显露出反诗情和反审美的“审丑”美学品格,以《无字》为代表,“审丑”表现得十分鲜明,《无字》在对丑的张扬中建构了其审美价值。对其审美风格的如此嬗变,也有研究者并不认同,黄乐平[28]就表示“张洁的创作风格随着其爱情观发生的三次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崇高与浪漫的迷失,真诚与简洁的消逝,优美与宁静的丧失,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退步和自我风格的迷失。”但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一观点,表示张洁后期创作的《无字》的再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对其创作艺术分风格的肯定[29]。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张洁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坛占据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位置,是最独特的存在[30]。这种既表现在她旺盛的创作生命力(近30年的创作生涯),也表现在其创作上的不断挑战,不断尝试超越自我,更被称为“最会变脸的作家”。她的每一次探索的蜕变,不仅是对自我的超越,也贡献给了当代文坛数不尽的人性探索和智慧之光[31]。寻找了近30年,张洁由高呼“爱,是不能忘记的”到终于发现“爱是不能指望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是张洁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对张洁小说创作转变的探讨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有典型意义。 本文主要以《爱,是不能忘记的》和《无字》作为考察对象。首先因为,这两个作品是张洁不同创作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书写的,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激烈争论;而《无字》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以这两个作品为例进行研究能够较好的探讨出其创作历程风格的变化。其次,虽然这两个作品相隔近三十年,但在创作主题、人物关系和部分情节上有一定相同性,而在阅读体验上却产生了颠覆性的效果。就像时隔多年后,张洁对同一个爱情事件进行了刻意性的改写,从改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张洁创作风格的改变和性别意识的凸显。最后,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唯一能有如此鲜明的改写过程的女作家,特别是在“性别意识”的体现上,张洁创作的变化能基本隐射当代文艺思潮中女性作家“性别意识”的变化及基本状况。 |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爱,是不能忘记的》和《无字》作为考察对象,尝试探讨张洁小说不同时期风格的转变以及具体表现,分析其风格转变的原因。并通过探究张洁小说创作的转变思考其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于张洁小说创作的转变应该如何评价。 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介绍张洁小说创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图,以及其前后期的分期情况及分期标准; 第二部分,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的前期创作风格; 第三部分,以《无字》为代表的后期创作风格; 第四部分,张洁前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及原因; 第五部分,对张洁创作风格转变的评价。 预期目标 在对张洁小说、研究资料加以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了解张洁小说创作不同时期的划分及风格的转变,从爱情观、女性意识、审美风格等方面挖掘张洁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体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评述张洁创作风格转变给文学界带来的影响及研究思路。最后,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张洁小说创作的转变进行评价。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大量阅读张洁的作品,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4.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翟传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张洁的爱情观[J].殷都学刊,2005(2):88-91. [3]王金茹.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3):43-47. [4]杨睿.张洁小说审美风格的嬗变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5(2):141-143. [5]范雨静,王向凤.从《祖母绿》看张洁第一期小说的得与失[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4):42-44. [6]刘畅.从真诚到怀疑:张洁的嬗变——兼及其对女性文学的贡献[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3,16(4):55-58. [7]李裘.张洁小说叙述话语的嬗变[J].青海师专学报,2003,23(5):33-34. [8]周晔.爱到无字——张洁真爱理想的建构与解构[J].当代作家评论,2001(1):61-66. [9]黄乐平.嬗变的风格,迷失的自我——张洁小说情爱观综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9(2):105-108. [10]王志梅.从建构到解构——论张洁小说爱情主题的历史嬗变[D].安徽大学,2011. [11]孙祖娟.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4-66. [12]吴春风.张洁女性小说的传统情怀[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9(2):102-106. [13]张吕.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叙说--重读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0-63. [14]冯火魁,赵凌河.人类情感困境的诗意表达——对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研究综述[J].职大学报,2014(2):12-15. [15]王绯.张洁文学生命的四期[J].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2010(9):74-75. [16]乔以钢.沉郁悲怆 凝重苍凉——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J].名作欣赏, 2008(5):20-24. [17]秦晋.命运沉重的吹拂——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J].当代作家评论, 2002(5):90-93. [18]周巧红.“为女人干杯”——论张洁小说的女性性别意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88-91. [19]梁旭东.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女性小说论稿之一[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14(1):15-19. [20]李琳.张洁论——蘸着胆汁写出的情感历路[J].文艺争鸣,2007(6):101-105. [21]方长安,张文民.走不出的男权阴影--张洁小说新论[J].文艺评论,2006(3):56-60. [22]王明贤.强势的女性 残缺的女人——从《方舟》看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及其局限[J]. 名作欣赏,2012(27):39-41. [23]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9-52. [24]乔以钢,刘堃.西绪弗斯式的悖谬——张洁新时期创作中的女性观[J].东方丛刊, 2009(1):227-240. [25]翟传增.妇女解放的漫漫征途--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J].当代文坛, 2001(2):20-23. [26]杨睿.张洁小说审美风格的嬗变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5(2):141-143. [27]岑泽丽.张洁作品的审美风格及其语言风格的前后变化[J].职大学报, 2009(1):36-39. [28]黄乐平.从圣洁的理想到痛苦的失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9]张刘敏.浅谈张洁90年代散文和小说创作的借鉴与影响[J].鸭绿江月刊,2015(4):1222. [30]张娟.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论张洁的文学史意义[J].山东文学月刊,2008(12). [31]张刘敏.超越生死的“共生固恋”——论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D].山西师范大学,2015. |
5. 工作计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2022年2月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3.2022年2月至3月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4.2022年3月至4月 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初稿。
5.2022年4月至5月15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二稿。
6.2022年5月底 指导学生完成定稿,学生打印论文稿并上交。
7.2022年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指导学生准备答辩。
8.2022年6月 指导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完成相关表格
|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