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曹文轩,作为学者型作家,他有两支笔,一手写理论,一手搞创作。理论研究指导着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又丰富着其理论研究,两者相得益彰。曹文轩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黑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丁丁当当系列》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以及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等众多奖项,并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韩等文字。当下对曹文轩作品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少年苦难成长史
关注成长,关注成长带来的特殊生命体验是曹文轩重要的创作理念。这一创作理念源于曹文轩对“儿童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的自觉责任承担。魏璇璇在《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一文中说到,曹文轩是擅长讲成长故事的作家。从1991年创作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到2012年出版的《丁丁当当》系列,几乎每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都是以成长中的少年男女为主人公,都是讲述其成长阶段酸甜苦辣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总是会承受一些重大的考验。其中,《草房子》、《红瓦》、《根鸟》为代表,这三部长篇小说更是以“儿童的成长”作为文本的基本结构,因此被称为“成长三部曲”。少年主人公都是在历经磨难考验之后,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获得精神的成长。他们在意识到自身的成长的那一刻,激动、兴奋得或为之欢呼,或号啕大哭。梁珊珊在《论曹文轩的成长小说》中总结曹文轩这些表现成长主题的小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成长与苦难紧密相连。苦难在少年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态出现在他们面前,首先是“死亡”,这是苦难的终极表现形态,有疾病折磨式的“死亡”,有重大灾难式的“死亡”等等;其次是残缺,残缺在曹文轩笔下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家庭残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等等;最后是孤寂、叛逆与磨难这些如影随形的因素。这些苦难的形态一旦出现必会成为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大敌,若无法战胜很可能使小小少年一蹶不振,反之,若正确对待苦难也将使他们更好的成长。这些不同形态的苦难成为少年成长的绊脚石,最终又成为他们成长的敲门砖,引导少年主人公一步步成长。换言之,作者描写苦难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描写这种苦难达到一种新生。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论述的曹文轩因水而生这种写作特色形成原因。
1、地域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1、文本细读法。细读曹文轩的代表作品。整理其中体现出的本土性创作特征
2、文本泛读法。大量阅读曹文轩的其他作品,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3、例证分析法。结合曹文轩的作品中的水意象、具有水乡特色的地域描写等,分析其中因水而生的写作特性。
4. 参考文献
[1]曹文轩. 文学: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j].文艺争鸣,2006-05-23.[2]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c].南昌:21世纪出版杜,1998.
[3]曹文轩.苦难是远景也是美景[n].信息时报,2005-05-30.
[4]曹文轩.论儿童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 起迄日期 | 工作内容 |
1 | 2022.11.01——2022.11.30 | 确定选题 |
2 | 2022.12.01——2022.02.10 | 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
3 | 2022.02.11——2022.02.25 | 完成开题报告 |
4 | 2022.02.26——2022.03.20 |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
5 | 2022.03.21——2022.04.24 | 完成论文初稿 |
6 | 2022.04.25——2022.05.19 | 完成论文修改稿 |
7 | 2022.05.20——2022.05.26 | 交定稿,指导老师审读论文 |
8 | 2022.05.27——2022.06.03 | 准备答辩 |
9 | 2022.06.04——2022.06.14 | 论文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