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人性异化开题报告

 2022-05-24 21:20: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聊斋志异》为蒲松龄所著,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俗名又称《鬼狐传》,作品本身涉及众多题材,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凭借其细腻的描写和简练的文笔描绘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整篇结构布局十分严谨却又不缺巧妙之处,故事情节既曲折离奇又不乏奇幻浪漫,整篇时常以他物来喻人,情景相融,时不时有暗讽褒贬之意。其中描写的许多情节中涉及到的行为有善有恶,有好有坏,但都离不开“人性”两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蒲松龄先生在其所作名著中描绘的人性有许多异化现象,而且还特别两极分化,这其中有许多都侧面表达了蒲松龄先生自己本身的那种对于整个社会的种种不平现象的愤恨之情还有对反抗封建束缚的积极意愿。蒲松龄先生之所以会对当时社会产生如此愤懑之情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明亡,清世祖福临入北京即帝位,正处于改朝易鼎之际,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时常发生大灾害,更何况在明朝后期时,上层统治者在时常发生灾患的情况下不仅不救济百姓,反倒更加残酷剥削底层百姓,可谓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再加上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科举僵化不公等等这些现象都造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实在是不可调解。然而人本身具有追求自由、寻求解放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却与当时的社会节节不容,位于下层阶级的人民只能被上层阶级的人们压迫、被那些权贵贵族剥削,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情况。故而人们无法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致使人们开始寻求其他途径来满足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从鬼神崇拜中找到另外一种寻求生活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化成“非人”的状态,盼望能够在虚幻的世界当中能重新幸福地生活下去,满足愿望,达成自身的理想,逃避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蒲松龄先生在现实社会中过得太憋屈了,少时家道中落,但为人聪敏,被期予厚重希望,却在整个人生中都没跨过举人这个位置,这其中是有多少不平的地方却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寄情于书中,描绘那些求而不得的、不管是表现为善也好为恶也好、本质上都是一群不能满足自己欲望的可怜人,为了追求能够满足自己的东西而进行的一系列有关于自己的人性异化的事情,也可看作是聊斋先生百般无奈下对那时现实社会的逃避罢了。

研究目的:通过作品的异形化表现及其人性的表征和人性的异形化表现极端性,以揭示其艺术上与思想上的积极意义,客观评价文化史意义,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与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

研究意义:寻求当时社会主流价值态度,分析当时社会群众崇拜“非人”状态的原因并可以实时研究当时社会环境种种不平之处以及当时上层统治者把百姓愚昧化,造成实际政策等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轨的产生原因。《聊斋》是文言文小说系列中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部巨著,我们需要去深刻地了解这部作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花妖鬼狐精怪,是异化的人,离不开本源的人性,虽然可以呈现为不同的形态。所以,《聊斋志异》的这种表现手段,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主要重视作品的异形化表现及其人性的表征,以揭示其艺术上与思想上的积极意义,而对于人性的异形化表现极端性,则重视不够,需要相近解析论述,并客观评价文化史意义。

预期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传统的文献研究法例如查阅资料等: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和分析,掌握各种原始材料,了解历年来评论家们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提出观点的理论基础。

2、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文献比较等:对比聊斋中人性的异形化表现及表现人性的两极化倾向,分析作者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思想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蒲松龄 聊斋志异[m] 济南:齐鲁书社,1981

2、马瑞芳 马瑞芳揭密《聊斋志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于天池 明清小说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第11周—12周: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

2、2022年第12周— 2022年第1周:完成资料检索并阅读资料

3、2022年第1周—第3周: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