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明清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到达了封建时代的最后阶段,经济,政治状态与唐宋时期亦是大不相同,政治集权集中,文人思想被扼杀,经济方面虽然依旧重农抑商,但资本主义萌芽依旧诞生,这也让市民阶层变得更加繁荣,普通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日益旺盛,于是结合前代话本和人民口口相传的故事相结合诞生的一种小说--演义小说进入人们的生活。明清小说家的“演义”,主要是推衍阐扬儒学之义,这与历史传统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制约密切相关。作家用这种演义观念来左右小说创作,过分强调了文学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功能,给历史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但是这些小说普遍都很浅显易懂,故事曲折,情节惊心动魄,没有什么华丽词藻,半文半白,更容易让人接受,也达到了教化的作用。
而在这些小说中,又经常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希腊英雄史诗悲剧般的“宿命论”,里面的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本领高强的英雄,但他们最后往往都逃不过一张无形的被命运织就的网,最终都像命中注定般告别这个世界,他们的命运往往在书中出场时都会已经埋下伏笔,最终也一定是和那个伏笔那样消逝。这些伏笔表现得形式也是各不相同,例如前世纠葛,神仙下凡转世,谶语,预言,发誓之后应誓而亡这些。他们中的宗教描写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它所展现的预测和神示,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而展开。从分析宗教叙事的角度入手,其中的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等手段,不仅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示叙事走向,更渗透着历史价值观念。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政治神话,这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
我们这次要分析就是这些小说中的“宿命论”,分析为什么会在如此多的小说中出现,他们变现的形式,带来的悲剧效果和艺术结果,分析为什么古代人民如此喜欢这种类型的变现方式,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加以分析和思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综观明清演义小说叙事作品,其最突出的特征有四点:谶应类型多样,传播过程独特、叙事手法多样化,文化内涵丰富。有鉴于此,本文以明清小说中“宿命论”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谶应的基本类型,阐述现象的传播过程,探究如此叙事的叙事学意义与文学史意义,进而对演义小说中宿命论的文化内涵加以阐发。
预期目标:着眼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内容题材、人物形象、文学主旨三方面的继承与启示来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文献法
1.确定论文题目:《试析中国“演义”小说中的宿命论》
2.根据论文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完成文献综述。
4.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明)罗贯中著, 1990
[2]鸳湖渔叟校订.说唐全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钱彩、金丰.说岳全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9日 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2022年1月10日至2022年2月29日 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3.2022年3月1日至3月29日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