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的改编与传播——以《无事生非》为例开题报告

 2022-05-12 20:57: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话剧从文明戏时期(1907-1918)起,就从林琴南等编译的莎剧故事《吟边燕语》中汲取故事改变成新剧,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戏曲事业。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排演莎剧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莎剧被认为是大、洋、古,从而受到抵制。直到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1986年揭开了首届中国莎剧节的幕布,开始了莎剧在中国的第一次高潮。在第一次莎剧节中,由马兰、吴琼、黄新德、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莎剧《无事生非》(以下简称“无”)无论是在黄梅戏表演方面,还是在彰显莎剧表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精神方面都赢得了莎学专家和观众的赞誉,为中国戏曲如何与经典莎剧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土生土长的黄梅戏如何改编莎剧,拓展其表现领域提供了理论思考的空间。

旨在通过对比东方西方莎剧《无事生非》在舞台上的叙事形式、审美叙述,针对当前中国本土莎剧改编的现状,为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与西方经典结合,挖掘中国传统戏曲的潜力,使其能更好的“走出去”,出谋划策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关于《无事生非》在中国舞台上的改编

安徽黄梅戏被外国观众称为中国的“乡村歌曲”,表演形式质朴,唱腔通俗,流畅,但很好的做到了雅俗共赏、土洋结合。把《无》剧改编成中国的人物 ,中国的故事 ,中国的风俗民情 ,而把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设计在中古代的边关,并把原剧的五幕十七场戏,凝炼为七场戏。

李伟民教授在《“何必非真”的审美原则与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中谈到,《无》遵从了“何必非真”的审美原则,从叙事形式和审美叙述方面阐述,着重于台词,表演形式,舞台布置的中国化与西方话剧的审美体系作出对比,提出了黄梅戏《无》更加突出了艺术的真,而不是写实的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在写作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读剧本

首先,研究话剧和黄梅戏两种不同戏剧的舞台表现形式的方法。

其次,通过对文本的熟悉,从西方舞台剧的角度和传统黄梅戏做对比,引出中国传统戏曲对于莎剧的改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 2014.

[2] 黄佐临.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舞台演出的展望.

[3] 徐企平.罗密欧与朱丽叶导演札记.莎士比亚研究,198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月——2022.12月确定选题

2022.12月——2022.2月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2022.03.6——2022.03.18完成开题报告

2022.03.2——2022.03.18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