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自《野草》问世以来,其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不胜枚举。鲁迅生前的《野草》研究中,大都是即时性评论,多采取平视的视角。五十年代,关于《野草》的研究代表作是卫俊秀先生的专著《鲁迅〈野草〉探索》和冯雪峰先生的论文《论〈野草〉》,卫俊秀先生是对《野草》进行逐篇解析,冯雪峰先生是对《野草》的思想与艺术进行了综合研究。六七十年代,仍然延续了对《野草》或是思想与艺术的综合研究,或是对具体篇章进行解读。直到八十年代,孙玉石先生的《〈野草〉研究》第一次对《野草》展开了全方位的专题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代表作,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时代背景分析、文本互证的方法寻找研究的客观性。如在《〈野草〉研究》第二章《韧性战斗精神的颂歌》,作者首先介绍了《秋夜》的写作时间1924年9月15日,紧接着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继而就文本具体意象进行分析探究,这正是结合了其时代背景和文本互证提现出来的客观性。
此外,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是以《野草》为切入点,把握鲁迅独特精神世界的线索和结构框架,反过来加深对《野草》的理解。钱理群先生是从将“个人”、“民族精神代表”与“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的鲁迅三者统一起来,把鲁迅作为一个伟大而复杂的探索者的形象,来研究鲁迅的各个侧面,探讨的重点是鲁迅心灵辩证法。“鲁迅”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有着独特的思想及思维方式,独特的心理素质及内在矛盾,独特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这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野草》正是对其灵魂的一次逼视,是他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的捕捉,是更高层次的哲理思考。作者在《心灵的探寻》中分了四组来探讨鲁迅独特的思维、心态、情感与艺术世界。第一组是“一切”与“无所有”,“天上”与“深渊”,“希望”与“绝望”;第二组是“先觉者”与“群众”,“改革者”与“对手”,“叛逆的猛士”与“爱我者”,“生”与“死”;第三组是“冷”与“热”,“爱”与“憎”,“沉默”与“开口”;第四组是“人”与“神”、“鬼”,“人”与“兽”,“梦”与“现实”。其中,鲁迅不是从动物意义上来写兽,而是赋予“兽”以种种人文内涵,从中寄寓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鲁迅通过写动物来写人,由兽到人,存在着一种明显的隐喻象征关系。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专辟《人与兽》一章,探讨了人与兽的关系,但没有以单个意象为单位深入挖掘。在后来的靳新来的《人与兽的纠葛——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中提出了象征精神界“战士”的动物意象,包括《墓碣文》中的“蛇”,《秋夜》中的“小青虫”和《我的失恋》中的“猫头鹰”,对其做了补充。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野草》中的“战士”形象
-
对“战士”形象的界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
1、文本细读法,细读鲁迅的《野草》。
2、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鲁迅《野草》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探析《野草》中的艺术形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4. 参考文献
[1]徐麟.鲁迅:在言说与生存的边缘[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一一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5.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2022年1月 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
2022年2月—3月 完成开题报告、论文提纲。
2022年3月—4月完成论文初稿(4月底进行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