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的语病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观念,关于病句产生的原理及其表现方式,存在多样化的、权威的研究理论。陈淑梅、李银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凝固格式的研究与教学》、王晓艳的《中韩双语学习者汉语写作中的病句分析及教学建议》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性讨论留学生及母语非汉语的中文学习者的语病现象;王希杰的《病句生成学》认为,病句生成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病句产生极其动因作了全面的阐释,他还强调了建立病句生成学的重要性,站在语病现象的角度审视语法规范与语言创造的问题;这些理论实际上拓宽了病句研究的视野,启发人们从不同角度审、不同领域看待汉语语病,甚至与修辞学建立联系,将部分语病模式与修辞方法和语境变化统一分析,从而转化病句,成为合乎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汉语思维的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相关的病句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病句修改、病句类型辨析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病句教学等方面,由于受限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加之各地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中小学生对病句辨析尚处于初步认知阶段,许多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能针对其教学对象的语言运用能力作简明扼要的分析,因此部分理论只是浅尝辄止。但也有部分中小学研究文献紧扣实际,不空谈理论,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左海琴《小学生作文病句探析》清楚地罗列了小学生常见的语病问题,诸如语部分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重复啰嗦、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修辞错误等。其案例来源于实际教学当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分析手段通俗易懂,逻辑性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中小学语文作文中的病句类型划分。根据所得研究资料,具体来源于涵盖两所学校的三至九年级学生的常规作文本、考试作文试卷、周记本、获奖作文等共计二百余篇作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关于写作部分的明确要求为参考;以现代汉语标准语法为基本语法框架,充分考虑写作主体即材料提供主体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灵活运用病句判定原则与辨析方法,在阅读材料过程中,结合教学情境与作文题目设置意图,融入社会语境理论和修辞学观念,初步建立符合研究课题要求和性质的分类模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一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在类型划分完成的基础上,分别对每一种病句类型出现的原因、频率、年级分布大致状况等作进一步分析。找出个别类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筛选特征和句型比对找出规律。例如,关于用词不当的问题,各个年级的学生习作都存在数量不等、水平不均的用词失误,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却各有不同:低年级学生受限于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以及运用熟练程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用语习惯,且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网络语言、流行小说、诗歌散文、广告传媒用语和简化语对学生写作用语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通过对比发现用词准确性与语言背景、语言习惯、语言交际、课堂传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观察法 (1)获取中小学教材信息、教案设计等,掌握习作教学的初始资料。 (2)分析习作课程的安排活动。了解关于习题课教材的相关知识。 (3)观察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注意写作的频率和质量。 (4)观察教师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对病句的处理方式。 (5)记录病句修改在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 三、文献研究法 重点阅读关于语病现象分析理论和教学相关案例,了解前人归纳总结的一般病句判定方法,遵循语言学中的基本规律,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四、描写法 描述病句在作文中的表现形式,根据实例定向地提出关于语病修正与合理转化等问题,解释论证。 五、分析法 根据论证结果和文献参考研究结果,总述作文中病句现象的本质,归纳演绎过程,模拟习作授课方式,将针对语病教学在习作环节中发挥的效果系统化、理论化。
|
4. 参考文献
[1]柴晓山.“病句修改”解题指导与训练[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1(1).[2]袁爱荣,. 谈谈病句的修改[j]. 学苑教育,2011,(3).[3]赵晓,. 病句修改八法[j]. 语文天地,2011,(3).[4]胡金凤,. 自主性学习中的病句修改方法谈[j]. 小学教学参考,2011,(13).
[5]张大文. 病句修改指导(一)——从句子结构效能看病句[j]. 语文世界(小学版),1997,(10).
[6]张大文. 病句修改指导──从关联词语的错用与错位看病句[j]. 语文世界,1998,(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06-2022.10.26,论文分组并确定选题。
2.2022.10.27-2022.11.30,申报论文题目,收集习作研究资料,阅读并整理。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