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三国演义》虽是根据历史《三国志》的基础上,并吸收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最后由罗贯中完成的长篇小说,已经不是历史,而属于艺术作品。尽管清代大学者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上古“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在重大事件、重要细节、重要人物评价这些根本问题上是尊重历史的,但是长篇小说毕竟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不能完全服从历史事实。一切按照史实,小说就没法写了。所以只能在总体上真实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虚构,有时候就不得不在人物总体评价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人物的个性作一些重大改变。所以“三分虚构”也并不仅仅是对次要人物和细节进行艺术创作,有时候也涉及对重要人物基本色调的改变,在诸多谋士人物中,如诸葛亮、司马懿、鲁肃等人形象皆为《三国》中谋士人物的经典。说到诸葛亮,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国士人中的杰出代表,更是许多读者心中的“神”;说到司马懿,他打仗逢诸葛亮必输,惧怕诸葛亮的程度甚至达到了兵临城下时被诸葛亮使出的“空城计”吓得撤兵,可这么一个“逢亮必败”看上去普通的角色最后确成为统一三国开辟新王朝的创始人,他和诸葛亮相比真的很平庸吗?:说到鲁肃,脑海中便能够浮现出一个典型的老实人的形象,在赤壁之战吴蜀联合时期,他夹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作为一位“调和人”却被耍的团团转,还吃力不讨好,总处在两边都在责备的状态下。但是,在江东人才辈出之地,根本不泛绝世良才,为何却选了鲁肃在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中作为谋士而不是其他人?上述所说的这些人尽熟知的谋士形象,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是否真的那么神奇?司马懿是否真的那么失败?鲁肃是否真的那么平庸?还是说,在罗贯中笔下,这些人物形象与历史是有出入的?那么罗贯中又是怎么塑造这些谋士形象的?以下,我便对《三国演义》中谋士形象的塑造与历史上真人的形象作一对比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说中历史人物形象改变、塑造及原因做一个论述。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神论型谋士及其塑造
(一)诸葛亮:千古一相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以诸葛亮、周瑜、鲁肃以及司马懿几位在三国中具有代表性的谋士作对比研究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对课题有初步的认识,通过不同资料的对比,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对课题有较完整的认识。详细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本书内对上述人物的描写,探索出这些人物在小说中形象塑造的特色,再通过研究历史,充分了解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真正的作为,最后将小说与历史上的同一人物作一个对比研究,发掘这之中的异同。更为清晰的对这些人物作一个了解。
4.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06-2022.10.26论文分组并确定选题
2.2022.10.27-2022.11.30申报论文题目,资料查阅及分析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