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研究背景 亦舒,原名倪亦舒,于1946年9月25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1963年,亦舒发表了首部个人小说集,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等,亦曾改编为电影。除小说外,亦舒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 首先,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特别的,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香港女性就业机会的空前增多,香港女性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女性独立意识亦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传统家庭关系受到威胁,女人们内心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于是她们借小说的样式实现自我与权利的幻想。当人们从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中解脱出来,重新依附于现代经济的商品关系制约中的时候,和其他作家不同,亦舒对此现状的态度是现实的。她构思作品、塑造形象的出发点是男女平等,她笔下的女性不再以男性世界规范作为生活准则,而具有很强的独立精神和抗争意识以及深藏着的以至于能力,很能切合处于商品社会中的现代女性的心理需要。 钟晓毅在《亦舒传奇》中讲过,亦舒在自己的散文中曾讲:连我这样年纪的人,都认为女性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先搞身心经济独立,然后才可以决定是否成家立室,希望工作与家庭并重。由此可见,亦舒笔下的女性无疑是特立独行的。我们都说男人先成家再立业,而她却赋予女人这样神圣的职责。对于亦舒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真可谓不少,相关论文就有86篇,李丽敏《论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自立的,强大的,她们总是对男女之间的情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前途有着平和现实的态度,并不奢求完美的爱情与婚姻;或是一些出身较为低层的女性,多半是艳丽无双,心思敏捷,看似放浪形骸却又比谁都来的认真。 在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从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在刘晴晴的《香港本土作家作品中的文化人同》也以艺术为例,可见亦舒与香港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为什么亦舒创作了这么多独特的女性形象,正是由于香港的经济文化所决定,决定了她不同于台湾,不同于内地的独特视角。而对于亦舒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梓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纵观近二十年国内的亦舒研究,亦舒作为香港文学的独特性得到了重视。袁勇麟在《小说香港》中解读香港的文化身份也提到,亦舒的言情小说在叙述上具有香港的都市特性。张庆玫《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中提到,亦舒小说中女性意识张扬的原因,则主要在于亦舒的个人经历,当然离不开香港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现代都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香港都市文化的发展,使香港在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都不同程度地迥异于同样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地文化,而具有更鲜明的个性风貌. 刘慧敏、白杨在《香港文化中的本土意识透视》中提到香港原是个政治冷漠的地方,在文化身份上任由英国与中国的国族叙事加以构造,但自1980年代初中英谈判开始后,香港现有殖民地身份的消失,忽然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意识。例如西西、施叔青、也斯等香港本土作家创作了叙述香港百年历史的系列小说。而西西与亦舒又不同,在《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中也了解到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西西的小说则描绘了不一样的香港风情,她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香港浓浓的热爱之情。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亦舒作品与香港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通过理论与作品二者的比较,充分挖掘女性形象是如何承载香港文化的传播,香港文化是如何反映在女性形象身上,意义在于探讨亦舒呈现香港文化的独特方式,明确亦舒这样的将女性形象与香港文化结合的文学意义。而在当时的香港文坛,很多的香港本土作家也在其作品中来反映出香港文化,而其他作家是如何让香港文化在其作品中体现的,则通过香港作家西西来进行比较。同为香港文坛上令人瞩目的两位女作家,她们在作品中对香港文化的传播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主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尝试探讨亦舒作品中所描写的独特的女性形象与香港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这种关系在作品中的呈现状况,女性形象是如何承载香港文化的传播,香港文化是如何反映在女性形象身上。从对亦舒作品的细读入手,梳理其他作家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香港文化的,在互相比较中此体现出亦舒呈现方式的一种独特之处。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介绍亦舒生平经历与香港文化。 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十四岁时,已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亦舒十五岁的时候,已受报刊编辑追捧,在校园里一时风头无两。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她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纔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容易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七十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等。 香港文化饶有特色,既因为二千多年来,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亦因为在过去百多年间曾经成为英国殖民地,故此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酿造成为中西融合的独特文化。从19世纪的转口港,到21世纪的国际都会,世界各地的文化亦对香港文化影响不少。香港开埠之前,华南地区内的文化中心是广州。其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可是华人社会中大部份中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得以保留下来。英治时代初期,西方文化对香港的影响仅限于居港的西方人士,但随着20世纪开始香港的华人地位不断提高,西方文化便逐渐影响华人社会。二战后经济起飞,西方文化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例如赛马、足球及西式下午茶等也得以在华人社会普及。 2、女性形象承载香港文化的传播,反映香港文化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自立的,强大的,她们总是对男女之间的情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前途有着平和现实的态度,并不奢求完美的爱情与婚姻;或是一些出身较为低层的女性,多半是艳丽无双,心思敏捷,看似放浪形骸却又 比谁都来的认真。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突破传统的。她的语言泼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两语鞭辟入里。亦舒,一个传奇的女子,叙写了一部独特的女性史。而这一切都与当时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亦舒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欧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景。她的作品虽然也都是在描写爱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与身边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前者往往屈从于后者。可以说,亦舒是在演绎爱情的表面下展示一个冷漠现实的都市社会,展示在这种都市环境中,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异化。倪匡曾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3、亦舒呈现香港文化的独特之处 亦舒以她独特的视角呈现出香港文化,而无疑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是新颖别致的。而正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决定的国际化的世界观,岭南文化的市民性决定的金钱观影响了亦舒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形象。而同一时期香港文学也十分的繁荣昌盛,但其他作家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香港文化的?香港作家西西就称其小说意在叙写香港百年的发展历程。而他重在描绘浓郁的民俗风情。 4、亦舒将女性形象与香港文化结合的文学史意义、其他作家是如何呈现香港文化的 无疑,亦舒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好的传承了香港文化的发展,那么,香港其他本土作家是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香港文化的?香港著名作家西西,同为女性作家的她在小说中把香港这座城市当作最基本的诉求对象和审美对象,她主要运用童话的、幻想的手法来表达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受,字里行间透着对香港城市命运的关注,而她更多的是对于香港大量的民俗描写。当你以时间为顺序,沿着西西创作的小说一路读来,就会发现,西西描写香港的小说都是深植于香港都市的商业文化土壤上的。西西小说增强了本土意识,对殖民与回归的反思,对自我与他者、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在等问题的思考。 |
预期目标 在对亦舒的作品、香港文化及研究资料加以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对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分析。了解亦舒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香港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联系香港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探讨女性形象是如何承载文化传播的以及深远意义。而同在香港文化熏陶下,其他作家又是如何在作品中传承香港文化的,他们之间有何不同?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努力、认真。 |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大量阅读亦舒的作品,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亦舒的小说,整理其中体现出的香港文化内涵。 3.文献查阅法:通过阅读有关香港文化的研究资料,整理出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 步骤 1.大量阅读亦舒的作品,做好记录和分析。 2.收集与论文需要有关的论文或著作资料,进行整理。 3.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4.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5.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
4. 参考文献
4.主要参考文献 |
[1]亦舒.喜宝[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 [2]亦舒.玫瑰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亦舒.痴情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亦舒.绝对是个梦[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 [5]亦舒.纵横四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6]亦舒.香雪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7]钟晓.亦舒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张庆政.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4). [9]常丽娟.亦舒笔下女性的主体意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2). [10]唐霞.论亦舒笔下的女性情感[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1]范璐.亦舒小说语言风格的时代性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12]姚皓华.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4). [13]李敏.论亦舒的女性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王天翔.读亦舒:做尘世女子[J],2011(4). [15]詹秀华.亦舒小说语言特色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16]亦舒.朝花夕拾[M].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1986. [17]亦舒.开到荼靡[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18]亦舒.流金岁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 [19]亦舒.我的前半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20]王瑞华.西西.都市焦虑与通话救赎[J]华文文学.2007(3). [21]钱丽.有亦舒的日子读《亦舒散文精选集》有感[J].出版广角,2011(5). [22]潘莹.施瑛.重商思想与岭南派建筑[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 [23]亦舒.如果墙会说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24]徐鲁航.李璇.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 [25]袁勇麟.解读香港的文化身份[J]香港文学2003(12). [26]刘慧敏.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香港都市书写[J]学术交流,2010(2). [27]刘慧敏、白杨.香港文化中的本土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战线,2010(6). [28]刘晴晴.香港本土作家作品中的文化认同[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9]刘玲芳.浮华都市中的女性生存[D].南昌大学,2010. [30]俞骆波.子君的命运鲁迅和亦舒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5.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 |||||||||||||||||||||||||||
| |||||||||||||||||||||||||||
指导教师意见: | |||||||||||||||||||||||||||
指导教师: 年月日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