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为线索展开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针对一些课堂教学问题和课后古诗积累提出一些建议。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以中华文化蓄养人的内心世界,帮助每个中华学子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多姿多彩,追溯到中国古代,我国涌现了很多名家名篇,这些灿烂的光辉历史文化,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结构。以中国古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但是,由于当下我国初中生对于古诗的接触范围不是很广,不能够很好的去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来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以致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刻。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他们人格、情感的重要前提。实现教育的“生命在场”不仅依靠每一个教师,更要依托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由于我曾经在初中见习过,也聆听到了一线教师教授古诗的课,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我对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也引发了我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
因此,本文对于初中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教法、学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提高初中生理解古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以此建构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研究的意义主要是对初中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情况的分析,以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把古诗教学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从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古诗教学的导向作用、初中生学习古诗现实态度的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常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文学性与历史性之常用的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语文课程作为我国中小学里的三大主课程之一,具有时代的演变之功用。在时代的演变过程中,语文课程曾经多次改革,改革教科书的内容,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使之与现代教育的进程相互适应,纵观自20世纪的语文课程的改革到现如今的语文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更加的完善。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新过程、一个发展过程。然而不论语文课程如何发展变化,其特性却是稳定的。语文课程立足于我国的语言文字,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体系。语文课程的特性,暗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语”和“文”。这其中的“语”便是口语交际,即如何运用语言的过程;而这其中的“文”即如何在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把口语交际与写作相互结合起来,把语文运用得炉火纯青,运用得挥洒自如,运用得有情意。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这门课程要承担的使命。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人类社会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有教育理论作为奠基石,而且还以教育实践作为依托,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且具有仪式感。教师的教侧重于“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对于“教什么”即针对教材给定的篇目去进行一个诗歌内容的教学,但是诗歌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偶有教师在讲授古诗的过程中,会忽视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后面的教学进度不够完善。例如诗歌都讲究“知人论世”,当教师在进行古诗的教学时,知人论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知道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方可更好的去解读诗人所写的诗词,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一些比较隐喻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进行一个完整的知人论世,这需要了解当时诗人所处于一个怎样的历史社会背景当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强其对古诗的理解。因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地多元化、完整化才能使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小化。除了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的问题初中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心理机能不够成熟,因此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如何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仅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的熏陶相关。由于他们的情感态度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人生品格。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家校配合的密切程度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需要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更需要在这青春期期间家长的密切配合。从教育对人的影响的方面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学生本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需要思考的。在学生的青春期时期,学习古诗不仅能给他们以美的熏陶,更能帮助他们去理解和体会古诗中所要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积极入世的品性。在这一方面,应积极倡导学生阅读书籍,读好书,成就一个好的品性。正确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学生们未来人生目标的引领,更是初中生情感态度的来源。还要注重的就是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的问题。随着初中语文学生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课文的难度加大,包括由小学阶段的“习作”过渡到中学阶段的“作文”。古诗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此时也正是他们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当中,需要教师的“温情”式的指导。不仅是语文课程难度加大,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因此在繁重的课程压力下,学生对于古诗的态度有些转变,从小学朗朗上口的简单古诗再到初中稍微略长的乐府诗,有些学生会慢慢出现不想背书的情况,例如厌学、厌背,更甚者会放弃背诵古诗,也就相当于放弃了中考的默写这个考点的学习。被选入中考的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其经典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在理解通透古诗的基础上,有方法的去背诵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背书的成就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生不仅要学会、背会,更要知会。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同一个字其古今义以及读音都会发生变化。当学生在进行古诗学习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障碍,例如语言文字变化、句式变化、语音语义的变化等。另一方面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古诗的首要来源是语文课本,因而要拓展学生的语文积累就势必要“跳出课本”这里的“跳出课本”是要求在充分掌握课内古诗以后,充分扩展课外的古诗知识,增加积累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古诗在学习过程中的局限性,不仅教师要去突破这个局限性,学生也要积极积累,因为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重积累”的过程,积累得越多,知识结构越完善,那么审美体验也就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就更充盈了。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托三维目标,努力帮助学生突破这个局限性,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是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建构的路径。对于教学结果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只有教学目标清晰了,教学的重难点才会清晰明了。在古诗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进行古诗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时,有时对教学参考书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教学古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没有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同时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有时候太过于依靠一些应试技巧,反而会扼杀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味也许他们一开始并不能完全地理解透彻,但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义”在我看来不仅指“文义”,更是指“意蕴”。因此情感态度是需要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会思维,有自己的内心感悟,方能实现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由此才能够看到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调查研究法2、案例分析法3、文献分析法。
步骤:1、查找参考文献,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有关于初中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相关书籍、期刊。
4.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第145页。
【2】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2022.6.25——2022.7.5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7.6———2022.10.10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