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背景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创作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多达几十部,并且凭借多篇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迟子建的故乡是她的精神家园,从她的地域性主题的创作看,富有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她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综合看来,对于作家迟子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以及散文创作方面,研究内容主要以作品主题、风格、艺术特色为主,从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外部环境出发对迟子建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少。 方守金的《北国的精灵》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迟子建小说的专著,该书是一部开放性的批评文本,对迟子建小说研究较为全面,为我们理解迟子建所提供的种种方向。刘丁杰的《当代文学史书写中迟子建创作研究》对迟子建的入史状况进行分析。已出版和发表的各种研究迟子建的文章虽不多,但也涉及迟子建创作的各个方面。下面分三个专题,将迟子建创作的总体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关于迟子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研究 当代文坛中,迟子建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和高超创作水平的作家,她的创作以温情的创作和典雅诗意的语言著称。从 80 年代走上文坛以来,她的创作获得多项官方文学奖项的认可、读者的热烈反响,在文学批评方面,每出一部作品都得到批评家积极的关注和跟进,而与这一火热局面相反的是,在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作家迟子建却一直没有得到与其他作家同等的、应有的接纳与认可,可以说,如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忽视”了她应有的价值。在刘丁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迟子建创作研究》这篇文章中,刘丁杰分三章对迟子建的入史情况进行分析,来反映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对迟子建当前的“入史”现状进行整体概述并研究其原因,阐述迟子建当前的“入史”情况,并且列举取了当代文学史中频繁出现的几位典型女作家:王安忆、池莉、方方。通过对比迟子建与她们的文学史地位和迟子建与她们之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流派,可以发现迟子建恒定不变的创作风格与品质与诸多主流文学流派风格不同。而当下文学史的主要书写格式是以思潮、流派的发展为线索,从而串联起整个文学史脉络,因此“特立独行者”并不占优势。此外,作者一方面列举路遥、史铁生、小波等被文学史“遗忘”的典型作家与迟子建创作的异同点,另一方面分析迟子建自身的审美追求与史观的差距、她与文学社团、多媒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反映社会深度等多方面原因,综合分析其无法进入文学史中心视野的原因。随后该文阐述迟子建独特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并且从她的角度出发,为其创作如何“入史”提供合理方案。 二、关于迟子建创作的主题内容研究 主题内容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迟子建研究中受人瞩目的重点,而最初的探究大多集中在童年母题与童话色彩上。刘艳琳在《童话情怀生存信念》中指出“童话情怀是迟子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悲伤绝望的叙事表征后面蕴含的那种以爱为底色的对意象的营造,与自然的神性交流,以及宗教般圣洁的生存信仰。”关于其早期代表作《北极村童话》与《原始风景》的研究,戴洪龄在《〈北极村童话〉与〈原始风景〉》中比较分析了两部小说的主题内涵与文学价值,指出“从纯情歌唱”到“感伤咏叹”的迟子建的童话世界更加丰满。这种童话世界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力量和人类生存的沉重,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浑融交合,但是它们仍以晶莹、透明的现调,透露出婉曲的诗意”。从对迟子建的早期研究可以了解,迟子建创作的主体内容底色就是童话情节,而另一个出发点就是地域性文化。 迟子建执着地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对黑土地的眷恋、对自然的赞美,因此许多研究者将她的小说归为乡土小说的行列,但其实迟子建小说的内涵是更丰盈饱满的。她将东北的民俗风土人情作为内核,以超越地域视野的现代文化思想来思考故乡,使小说在地域文化的底色上,具有了开阔的气象。於可训称:“迟子建以她的全部童年记忆和人生体验写出了这个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在中国作家中,不但是独特的,而且是唯一的。凭借小说中的浓厚的乡土情结,不仅使迟子建的乡土小说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还使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情感内质。杨莉在《论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创作》中指出迟子建小说与当时主流文学对乡村原生态表达的区别“她反映的虽然是乡土上共时性的人生,却无不是历史性的流淌诗意的存在。这使她的乡土小说总有一种凌驾于作品中人、物、事件之上的形而上性质。” 对自然的讴歌与礼赞,不仅迟子建文学世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她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是富有生命灵性的自然,万事万物都被她赋予了性格和感情,这种独特自然观自然也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赵俊霞在《迟子建小说的自然观》指出迟子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并不高于自然的其它成分,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必须依托自然并受自然的庇护,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幸福愉快地生存下去。迟子建的人文关怀也并没有局限于自然乡野,而是漫延到她渐渐熟悉的城市中来。金钢在《都市文学视野下的迟子建小说——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哈尔滨》称迟子建虽最初对城市持排斥与批判态度,但在逐渐深入都市的过程中,她对城市感情从之前的冷漠转变为体恤和悲悯的,她开始转向对城市历史地深入开掘,似乎做着打通城乡的努力。随着《门镜外的楼道》、《起舞》、《白雪乌鸦》等作品的发表,可以发现迟子建的小说与都市生活发生了越来越密切地联系,这样的辩证考察不仅澄清了对迟子建以乡土为本位的文化观的误解,也是对新时期文学中所谓“城乡对立”思想的再认识。 通过迟子建的作品,我们不仅能看到一脉边地的自然风光,还会了解到生存于黑土地上人们的生与死、幸福与忧伤。迟子建小说中浓厚的死亡意识吸引了广大的研究者,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赵薇在《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中,从死亡意识的变迁这一角度来揭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蕴,“从前期文字中对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家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韩珍、耿莉在《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一文中指出,其浓厚的死亡意识与受到杂合的宗教意识和异域文化思想有关。生命与死亡是文学中极为深刻的一对命题,因此有部分研究者以生与死的对照关系来评述迟子建的死亡意识。闫秋红在《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艺术》中认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只是她观照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是她折射人生的一面反光镜,写死只是透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而已,写生才是思考和体验人生的最终目的”。也有研究者着重探讨了迟子建死亡书写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宋毅在《迟子建作品死亡主题深层文化探析》中称: 死亡于迟子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魅力,因此“死亡是悲剧——哀而不伤”“死亡是美丽——艳而不俗”“死亡是再生——充满活力”。他深入文化底蕴的层面进行分析,敏锐地指出迟子建对于死亡的一种本能的迷恋,这种观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是鲜见的。迟子建虽然温情地书写死亡,但其沉静的叙事下总是饱含着深深的叹惋与忧伤。
三、关于迟子建创作的艺术特征的研究 迟子建进入文坛 30 年来,没有被归入任何一个流派。她对小说审美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使得她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特有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关于迟子建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张东丽《论迟子建小说的艺术张力》以“小人物/人格美的一对二项式”的人物刻画和“庸常生活/人情美的一对二项式”的情节建构这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为“朴素与唯美”的艺术张力。迟子建整体艺术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其对意境的精心建构。翟苏民在《迟子建小说艺术论》中论述了迟子建小说意境之美产生的原因,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和深情的描写”“美轮美奂的艺术追求”和“洋溢着的艺术激情”,并强调“中心意象”是作者瑰丽的审美想象和对生活的哲思结合而成的,其设置使小说的意境之美更含蓄、更深邃、更空灵,也更富有诗情。他认为迟子建小说的意境核心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其小说之所以富有独特的魅力源自“她对小说意境的构置,来自她小说意境之美对读者心灵的感染和浸润”那种独特的意境往往会带来别样的诗意,使迟子建的小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倾向。梁爱民《自然·温情·黑土地——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略论》称:“对黑土地的挚爱都化作了脉脉温情,幽幽隐含在别具一格的叙事之中,从而形成了她的小说散文诗一般的风格。修宏梅《伤怀之美——论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指出: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她将迟子建的诗化倾向概括为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迟子建的研究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并获得了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当然,迟子建尚有许多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地方。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迟子建之所以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是与其文学创作的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分不开的。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和文化,决定了迟子建散文创作的基本风貌和艺术成就。东北地域文化对迟子建散文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在艺术手法、表现视角、语言特色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本课题试从迟子建作品中地域文化描写,地域语言特色、地域审美特征等角度,分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从而探究迟子建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并挖掘迟子建地域文化写的文学史价值。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主要研究内容 |
本论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论述介绍迟子建的创作、作品概貌及其研究现状。 二、论述迟子建笔下高纬寒冷的北国风情。 1、从自然风光角度论述迟子建笔下高纬寒冷的北国风情。 2、从民俗风情角度论述迟子建笔下高纬寒冷的北国风情。 三、论述迟子建在神话滋润下的文学创作。 1、介绍萨满文化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 2、分析作品中的萨满文化体现 3、阐述在萨满文化影响下迟子建的生死观 四、论述迟子建作品的语言美学特征 五、论述迟子建地域性文化写作的形成原因 预期目标 在阅读迟子建作品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作家的生活 历和情感体验,进而阐释迟子建小说的黑土地文化、人物和黑土地情节,了解作家情感与文本世界的内在关系,并从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视角,阐释迟子建小说中呈现的“黑土地风情画”的文化意义,梳理作家创作与故乡回忆的精神联系。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认真、努力并且反复的、深入地思考,使论文质量得到保障。
|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
研究方法 1、细读法。细读迟子建的作品与评论。 2、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迟子建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色。 3、例证分析法。深入分析迟子建作品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探讨迟子建地域性创作的意义及价值。 步骤 1、阅读迟子建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地域文化。 2、阅读联系迟子建相关研究,分析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 3、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4、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5、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
1、方守金.北方的精灵——迟子建论[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11.281. 3、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俗学通论, 201504.293.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刘丁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迟子建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9、刘艳琳.童话情怀 生存信念[J].文艺评论,2006(03):52-55. 10、戴洪龄.《北极村童话》与《原始风景》[J].文艺评论,1992(01):74-77. 11、杨莉.论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创作[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10-112. 12、赵俊霞.迟子建小说的自然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77-78. 13、金钢.都市文学视野下的迟子建小说——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哈尔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05):72-77. 14、赵薇.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04):81-84. 15、韩珍,耿莉.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J].芒种,2015(11):110-111. 16、宋毅.迟子建作品死亡主题深层文化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01):24-27. 17、闫秋红.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艺术[J].小说评论,2002(02):31-35. 18、郭展硕.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6):186-187. 19、张东丽.论迟子建小说的艺术张力[J].理论学刊,2007(10):119-123. 20、翟苏民.迟子建小说艺术论[J].小说评论,2004(05):78-81. 21、梁爱民.自然·温情·黑土地——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略论[J].当代文坛,2002(04):55-58. 22、崔岩. 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温情主义和人性关怀[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3、修宏梅.伤怀之美——论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4-46. 24、孙学美. 悲凉与温情—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审美形态[D].山东大学,2012. 25、邵雯雯.质朴感情下的诗意表达——浅析迟子建散文艺术风格[J].北方文学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 |||||||||||||||||||||||||||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