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性与张力开题报告

 2022-04-08 20:24:2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汪曾祺于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高邮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岁月悠长,温柔和缓,汪家几代人就扎根于这座小城。汪家是一个土绅世家,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朝末期按贡,开过药店做过医生。父亲汪菊生是一位儒生,熟读经史子集,琴棋节画样样皆通,花鸟鱼虫处处得心。汪曾棋自幼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受父亲的熏陶,情趣高雅修养优越。温柔如水的家乡孕育了他,书香浓郁的家族培养了他,在此影响下,汪曾祺的内在气质便也温和内敛。

汪曾祺幼时聪颖过人,但他并不算是一个少年英才,他在四十年代就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一开始的作品都是些晦涩的诗,后期也创作过一些小说和小品文,但数量不多。起初的几十年,虽然也写了大量的作品,出版了小说集,却没什么反响,一直籍籍无名。直到步入晚年,在八十年代时期才开始名声大噪,“大器晚成”这个词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他写作生涯渐入佳境,正是从后世广为流传颇受好评的《受戒》开始的,自此以后他的创作到达了巅峰期,在八十年代之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小说、散文均有建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汪曾祺风趣幽默,自然和谐的文风使他的作品大受欢迎,收获了一众拥护者,同时这个阶段高数量高质量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汪曾祺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十年文革大浩劫刚刚结束,文艺界余毒未完全拔除,仍然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下。新时期文学的作品,包括以刘心武为代表的伤痕文学,旨在揭露四人帮的恶行以及造成的创伤;以茹志鹃为代表的反思文学等,揭示历史悲剧,反思个人的历史责任。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则诞生了以阿城等人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而兴起的先锋小说派,还有以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这个时期文学流派众多,但是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文风大多比较沉痛,描写的也是比较沉重的故事,文艺界总体而言处于比较压抑的氛围中。汪曾祺则把文学从虚假的、先验的观念为主的文学回到自身,他身在大千世界中,他的作品也就沾染上了世俗的烟火气息,因为离最平凡普通的百姓近,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格外动人,与其他人的风格不同,汪曾祺的作品是温暖的,即使他也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百姓的艰难,但是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人性的温暖与善意,他描写人,描写草木,描写食物,描写世间的任何事物,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中,怀揣着爱,以幽默的语言,构建最朴实却最动人的场景。他的散文很是雅趣,文言与白话相杂,极具节奏感与音乐性,读来实在是一种乐趣。汪曾祺的作品也颇具禅意,同时也包含了儒学的内容,他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入作品中,不仅内容上描绘了传统社会的风俗画卷,在精神上也继承了传统文化,但他不又会明确点明,由你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汪曾祺同时具有现代性,他继承传统的思想,描绘传统社会的风俗场景,并不是宣扬人们回到传统的旧社会中,遵循封建社会时期士大夫们所规定的秩序。他不可避免的深受到当时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他把左翼思想中假大空的泛道德化的内容剔除了,保留了悲悯底层穷苦人民的部分,形成了汪氏特色的现代精神。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就会觉得有共鸣,他把文学从天上带回了人间。

研究现状:

汪曾祺先生的创作生涯持续半个世纪,作为一个高产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领域涉及颇广,且每个领域都有代表作,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散文,其次才是小说。目前文艺界对汪曾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他的创作方向是一致的。

以1980年唐挚《赞〈受戒〉》为发端,汪曾祺研究已走过30多个年头。初期,研究者着重研究汪曾祺小说,从单篇文章赏析到对作品里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小说的主旨题材和创作风格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其艺术渊源,其中与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居多。20世纪90年代年至今,可看作是汪曾祺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研究面开始不断扩大,散文研究开始起步,作家本人的思想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众多研究者力图运用全新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从宏观角度对作品中的文化美学内涵加以分析,探究考察汪曾祺创作中的文化意蕴以及艺术品格。

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美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散文,但他的散文成就却被小说的繁盛所掩盖。新时期以来,汪曾祺的散文与小说创作几乎同步进行,然而,学界对汪曾祺散文的专门研究起步很晚,直至 1993 年周何初《汪曾祺的散文创作管窥》发表才正式开始。周荷初对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价,认为汪曾祺散文的小品性质首先在于自由,题材不拘,采用一种近似于无结构的“随笔体”,王尧则称汪曾祺为“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说“汪曾祺以他的创造让我们重温了审美化的人生魅力,展示了以汉语写作的永恒魅力”。季红真从汪曾祺散文文体和文章学传统方面对汪氏散文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汪曾祺的散文属于丰富而驳杂的古典散文,赋于了文化复兴重要意义。而决定汪曾祺基本人格修养的是儒家思想、铸造了他文体意识的核心。当前,很多研究者已开始研究汪曾祺散文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艺术渊源。楼肇明就明确指出,"在当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乃至古典散文的文化艺术接轨上,不得不首推汪曾棋雅韵的独步”。如今,对汪曾祺散文的研究虽然有一定成果,但与汪曾祺散文大家的地位仍不相称,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汪曾祺作品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且重心突出,文体特色和思想内涵一直是研究的重心所在。

汪曾祺的散文按照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游记散文、美食散文和记人散文三个大类。 其中,研究最为普遍的是探讨美食散文中所展现出的地方风物和饮食文化。既有对于特定地域饮食散文的专门研究,又有对于所有美食散文创作的整体观照。例如,《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味觉记忆》一文中,作者张永杰认为作为抽象概念的精神故乡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场景、 风物、 习俗、 故事等表现出来, 汪曾祺对昆明的记忆更多的是反映在对食物的书写中。味觉记忆是汪曾祺寄托乡愁的载体, 体现着他对事物认识的重感性的审美特点, 也体现着汪曾祺对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与此同时,学界对于其“游记散文”的研究,更多是关于“西南联大时期”师生之间的群像塑造和昆明当地的风土人情介绍。如杨雪莹的《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昆明书写》一文,运用了学术界有关汪曾祺散文研究的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文学地理学。运用全新的研究方法,从汪曾祺散文中昆明书写的概况、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汪曾祺昆明书写、汪曾祺散文中昆明书写的文化价值这三个方面来探究汪曾祺散文中的昆明书写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汪曾祺散文中的昆明书写进行研究,进一步的了解汪曾祺在昆明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而汪曾祺的记人散文同样也是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任娜的《浅析汪曾祺的记人散文》是第一篇对于记人散文的专门研究,提出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 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 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 丰富多彩, 感情真挚。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 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汪曾祺散文的风格特色是学界永久不衰的话题之一,有关于其散文风格、语言特质的专门研究,也有涉及散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学界将汪曾祺散文美学风格方面的探讨大致分为“雅俗共赏”和“淡泊闲适”两种主要观点,而具体到每个研究者的论述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在阐述“雅俗共赏”的风格特点时,研究者大多将目光放在汪曾祺散文的“俗趣”上,汪曾祺往往选择生活中最平淡真实的东西进行创作,切合实际的展现出生活的画卷,这样的题材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他善于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撷取题材, 把知识、趣味和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 并能做到亲切自然, 舒展流畅, 感情随笔流出,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 透露出人生况味, 有一种迷人的风采。而“淡泊闲适”这一特色则是学界对于汪曾祺散文风格的最初评价,1998 年黄科安《边缘化与闲适之文——论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艺术》首肇先河,他认为汪曾祺是当代“闲适”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从汪曾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趣尚入手,将笔触探入散文的艺术内核,从而在深层次上,揭示出以“闲”、“静”、“淡”、“趣”构成的汪曾祺散文艺术的独特价值。文章指出,汪曾祺是属于平和冲淡的人,他平常只偏嗜写“小桥流水”一类的文字,其作品“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诚然这种“边缘化”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使他的散文不隶属于“深刻”和“崇高”的壮美范畴,但却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给人以温暖和慰藉,是当前多声部散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音符。

另外,学术界同样关注汪曾祺散文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最早进行语言风格的专门研究的是邓嗣明和朱家玮的《典雅朴淡,生香春色——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审美特质》,认为汪曾祺散文语言继承了传统的审美特质,体现了其对传统语言观的传承。李世瑜《浅析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一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其语言特色,即语言平淡质朴、言有尽而意无穷、行云流水般的诗意美、文求雅洁,同时,在很多关于汪曾祺散文语言风格的研究中,频繁提到的一个词语是“幽默”,徐蕊《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中,将其描绘为“不动声色的幽默”,是很恰当的一个说法。

纵观整个汪曾祺研究的学术发展史,许多学者的论著之中都或多或少地论及汪曾祺散文的思想内涵,但都惜乎浅尝辄止、不曾深入。第一篇对其思想内涵做专门研究并展开具体论述的论文则应当是文学武的《论汪曾祺散文的文化意蕴》。文学武在《汪曾祺散文的文化意蕴》中总括性地提出,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二是复归传统文化的意义。后来文学界的学者,大多倾向于从两个方面讨论,一方面是讨论汪曾祺的平民立场,另一方面是讨论汪曾祺的儒家思想。前者,续静《民俗中绽放的美丽──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关怀》中指出汪曾祺的散文写作是一种真正文化和文学意义上的创作, 其文化关怀的内容和意义———融入民间, 带给人们文化探索的新思路, 揭示出汪曾祺写作的边缘化审美意义。汪曾祺散文通过写风俗, 向人们揭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和生命意识, 其“民俗”散文有三要素:人物、意象、环境。后者林毓君《和谐之美——汪曾祺散文研究》中阐述汪曾祺在散文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儒家思想主要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汪去世止十年左右的时间。“源于舆论环境宽松、意识到自己作品被普遍接受之后,汪文中对社会现象、文艺得失的谏言渐多。汪文中,儒家的仁成为判断人的最高原则,大至人与国家的关系,小至父(母)子、兄弟、师徒、夫妻、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仁所包含的忠诚、孝悌、诚信、恕道等内涵统统涵摄其中,构成了一一个和谐的世界。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儒家道德的经义在汪文中表达得充分具体。”

由此可见,学界对于汪曾祺散文研究,从提纲挈领式的总论逐渐精细化为对于其中某种思想的专门研究,日趋精深细致。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汪曾祺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在他超过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里,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毫无疑问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脍炙人口的《受戒》、《大淖记事》是文坛上不容忽视的佳作。其次是散文,同时散文也是汪曾祺创作数量最多的题材。戏曲和诗歌量比较少,成就也没有诗歌和散文高。从八十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与他的创作方向一致,对他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小说与散文上 。

时至今日,汪曾祺的散文成就一直被其小说的辉煌所掩盖,对其散文研究在今日也尚不完备。然而,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大多都源于他的散文,因此重视汪曾祺散文研究有助于开展对其小说的辅助研究。更何况,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发展阶段,蕴含着他成熟的文笔、积累多年的阅历和沉淀已久的丰富思想内涵。故研究散文可以更直接、更本质地反映汪曾祺的文学特色。

现存的对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研究,大多是从语言风格,文体特征或者思想内涵的某一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鲜有一份比较全面的涉及各个方面的系统的论述,而且鲜少有人将汪曾祺先生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坛风向对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汪曾祺先生在此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时代性反思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同时汪曾祺先生作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从其散文的独立地位与独特价值方面而言,也值得研究。

因此我将以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汪曾祺散文的创作背景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思考、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审美标准以及汪曾祺散文的独立价值与独特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参考查阅其他已存的研究理论,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放在中国散文发展的整个历史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最后形成一篇较为系统的报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拟从以下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汪曾祺散文的创作背景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思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细读汪曾祺的散文与评论。

2、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汪曾祺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汪曾祺.人间草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汪曾祺.人间滋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汪曾祺.山河故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 要 工 作 内 容

1

2020. 11.15—2021.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

2021.1.5— 2021.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

2021.3.6——2021.3.20

完成开题报告

4

2021.3.21——2021.3.2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1.3.26——2021.4.25

完成论文初稿

6

2021.4.26——2021.5.25

完成论文修改稿

7

2021.5.26——2021.5.30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8

2021年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