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张恨水,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其早期作品多为鸳鸯蝴蝶派言情之作,因通俗性而广受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恨水客居重庆,开始了创作的新阶段。受战争、政治、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战时的重庆是个风卷云涌的特殊城市,为张恨水的创作提供了海量素材。目睹了这座新城种种故事的张恨水挥斥着手中的笔,尽情地书写着这个新天地。他凭借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重庆形象,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态度情感。他的重庆创作承袭了蝴蝶鸳鸯派小说的创作路子,又在对写实新文学的追求与靠拢中形成了新的创作风格。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到目前对张恨水重庆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与前期作品联系,从宏观把握张恨水小说创作观的嬗变长期以来,张恨水被定义为一个写作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式文人。学界对张恨水的研究也是偏重于其前期作品,轻视甚至忽略后期的重庆创作。因而在对后期重庆写作的研究中总离不开对前期作品的提及。研究者希图通过张恨水前期作品与后期重庆写作的对比,来宏观把握张恨水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来为张恨水正名。钱理群、温儒敏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新阐述了张恨水现代通俗小说的价值所在,发掘出张恨水长久以来被遮蔽的文学史意义。蔡传桂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上的《论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兼论张恨水抗战时期的小说》一文中,将张恨水在重庆所形成的创作新特点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并从作家人生经历与中国革命形势两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另外,康鑫在《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上也发表了文章《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张恨水抗战文学论》,通过比较张恨水前后期创作,来阐述张恨水作品中的现代性。康鑫认为张恨水的文学观经历了创作初期“创作人生”到30年代“叙述人生”的转变,并以“叙述人生”为基点在40年代的抗战小说中注入了历史时代意识。在此过程中,其小说创作一直承载着作家对时代意识的自觉追求。在此类研究中,学者们还会以张恨水的回忆录、随感杂文为辅佐资料,通过作家的人生履历、主观情感来探讨作家创作观转变的深层次因素。这一类研究发展至成熟,就形成了张恨水专题研究,如张占国、魏守忠于1986年编订的《张恨水研究资料》,董康成、徐传礼于1987年编著的《闲话张恨水》,袁进于1988年编写的《张恨水评传》,以及曾智中、尤德彦编著的《张恨水说重庆》。这些著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作家的传记,以张恨水完整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将作家的人生轨迹与其创作的转型紧密结合,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在这一类研究中,作家的作品被放置于现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评论与解读,张恨水也被定义为沟通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成长型作家。这样的一类作家论为深入研究张恨水搭建了学术的平台,其中的大量回忆、介绍性的文章更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二、地域与文学:挖掘国难小说中的重庆因素地域与文学是目前张恨水重庆时期创作的主要研究方向。随着地域与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重庆这座因抗战而兴起、因胜利而淡出现代文学视线的城市重新被提及。张武军在《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中,从国统区作家的重庆创作入手,创新性地将其从定义为“渝派文学”,也即与“海派文学”“京派文学”并列的第三个现代文学中心。在国统区作家中,创作了八百万字重庆题材文学作品的张恨水,自然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先驱作家,并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一个典型。李永东在《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上发表的《论陪都语境下张恨水的重庆书写》、尹莹发表在《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第12期上的《抗战时期文学中的重庆——以巴金、张恨水、路翎的小说为例》、以及西南大学陈永万的学位论文《大后方文学中的重庆》,都是将张恨水纳入渝派文学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在此类研究中,学者往往从作家浩繁如烟海的作品中,提取出重庆地域典型意象,对其进行阐述与解读,并延伸至重庆精神与城市形象。尹莹在《小说评论》2008年增刊第2期上发表了《重庆形象的文学表达——论张恨水创作的另一种意义》,赋予山、吊脚楼、雾这些寻常的景物描写以政治的寓意,如爬山作为苦难的象征,雾是黑暗的寓意。然而联系到一些作家本人的回忆性著作,有部分研究却是过度解读、过度阐述而成。另外,在地域与文学的研究中,有一类新的说法被提及,即张恨水作品的“下江人视角”。李永东在《西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上发表了《战时国都重庆的文学想象:从“我城”到“他城”》,并在《中国文学研究》2020第四期上发表了《主客易势与下江人建构的重庆形象》。两篇文章都指出,渝派文学作家多来自于上海与北京等现代大都市,受西方现代思潮洗礼,思想开放且自由。因此在文学创作时,他们都是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打量与审视着这个民风未开的内陆小城。因此,张恨水作品的重庆创作书写的并不是重庆真正的城市精神,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碰撞与交融后的重庆印象。因此在研究中,必须要结合作家自身履历,考虑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这一研究角度为地域与文学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三、对张恨水重庆作品的专题解读 张恨水重庆创作的文学作品多达800万字,涉及了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世纪以来,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这块未被完全研究透彻的领域,对张恨水的重庆创作进行专题研究。如杨惠在《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发表的《张恨水抗战小说中重庆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从民生书写角度探讨了张恨水作品所体现的社会问题。还有一类专题研究,则是集中于张恨水笔下小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来论述张恨水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文人意识,如唐娒嘉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上发表的《战时知识分子的“歧路彷徨”与张恨水的道德理想——以八十一梦魍魉世界傲霜花为中心》。在这一阶段,张恨水研究有了更高的质量、更宽的领域、更广的视野、更多的内容,呈现出了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态势,在某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以上的文献分别从作家论、地域与文学、专题解读等解读,对张恨水的重庆创作进行了分析,此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从张恨水重庆创作的研究领域进行开拓,并努力得出有价值的总结和判断。研究目的及意义:
张恨水在旅居重庆时期有几部重要的长篇创作,分别是《八十一梦》《傲霜花》《魍魉世界》《纸醉金迷》《巴山夜雨》。有关学者对于张恨水创作已有诸多研究,本课题主要以其笔下的重庆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以上长篇小说的深入剖析,分析其作品中人与城、人与历史的共生关系。文章将结合作者笔下的重庆的独特风貌、人物生活状态,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重庆形象,并以此探究作家创作风格的转变。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从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地域、社会多重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更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雅俗之辨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一、绪论二、人与城:重庆生活体验(一)重庆是座什么样的城?(二)张恨水的重庆生活(三)生命体验之于张恨水的重庆创作三、记录与追忆:重庆的四重形象(一)疲劳轰炸:战时殇都(二)魍魉世界:一座失控的罪恶之城(三)纸醉金迷:裹挟于欲望中的浮华都市(四)巴山夜雨:关于重庆的乌托邦想象四、张氏笔下重庆形象的独特性(一)以人写城,以城写史(二)由旧入新的努力的转变五、结语预期目标:
在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背景和理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熟读作品,把握其中的不同的重庆形象,对其创作中所蕴涵的作家主体意识做深入恰切的思考,并结合研究界的已有成果,搜集相关资料,归纳问题,思索其创作风格的变化轨迹,剖析作品中的文人意识发展历程,并由此总结和归纳这些转变之于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相关的历史和研究现状。(2)比较研究法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作家的作品,认真研究作品和作家思想发展轨迹,将论文涉及到的多部作品中的重庆形象进行比较式分析。(3)总结归纳法通过对相关作品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掌握所有资料的要义,并对资料的要义做深入的总结和归纳,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本论文的总论点与分论点有全面的把握,能够对相似的形象做分类性分析,做到“总——分——总”等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4.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蔡传桂.论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兼论张恨水抗战时期的小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44-51.[3]康鑫.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张恨水抗战文学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5(1):21-29 191.[3]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4]董康成,徐传礼.闲话张恨水[M].黄山:黄山书社,1987.[5]袁进.张恨水评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6]曾智中,尤德彦.张恨水说重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7]张武军.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3.[8]李永东.论陪都语境下张恨水的重庆书写[J].中国文学研究,2009(4):51-54 10.[9]尹莹.抗战时期文学中的重庆——以巴金、张恨水、路翎的小说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77-79.[10]陈永万.大后方文学中的重庆[D].西南大学,2012.[11]尹莹.重庆形象的文学表达——论张恨水创作的另一种意义[J].小说评论,2009(S2):98-99.[12]李永东.战时国都重庆的文学想象:从“我城”到“他城”[J].西南大学学报,2020(1):119-128.[13]李永东.主客易势与下江人建构的重庆形象[J].中国文学评论,2020(1):126-134.[14]杨惠.张恨水抗战小说中重庆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J].重庆社会科学,2010(7):87-91.[15]唐娒嘉.战时知识分子的“歧路彷徨”与张恨水的道德理想——以《八十一梦》《魍魉世界》《傲霜花》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3-6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26——2022.11.15 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学生与教师确定论文选题。
2、2022.11.16——2022.1.18 学生查阅论文资料,教师下达任务书。
3、2022.2.1——2022.3.14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与论文提纲框架,教师指导开题报告,并于审核后定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