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作家梁晓声以知青小说步入我国文坛,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青春无悔”的知青文学的代表。然而因为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梁晓声的文学创作又大多在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即使在他创作的北大荒知青生活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风靡时,也有《父亲》、《黑纽扣》、《人间烟火》这类反映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的作品问世。生平经历决定了他写作风格的转变,转型后的梁晓声一直被当作平民的代言人。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劣根性不同,他从平民立场出发,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展现社会底层人民心灵光辉的那一面。同时又讽刺了那些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为非作歹的官员,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梁晓声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使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与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默默无闻中的愤怒和反抗。《人世间》是梁晓声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作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目前学界对梁晓声的《人世间》已有充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伦理方面对《人世间》进行的研究。其一是从精神层面的善性来研究的。沈雅婷在《论人世间的“神性”书写》中将人间烟火处的善性归结于神性,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和善的信仰看作是“神性”品格,由底层人民的生活层面推向神性之维度,赋予了小说一种超越性的审美。刘起林在《人世间重构德性文化的温暖与崇高》中认为《人世间》多方面重构了德性文化的温暖与崇高,既具备 “史外之史”的认知价值,又拥有 “人之为人”的思想探讨,极具时代针对性地彰显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性、方向感兼具的雄健气魄和雅正品格。牛晓彤在《人世间:基于民间立场的伦理探寻》中将民间伦理中的善看作是人性美的光辉,探究天伦之道、侠义之举和向士之心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并试图用民间立场下的关怀来消解民间伦理中的“恶”。李师东在《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中认为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即他以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岳雯在《生活与历史中的好人:平民中国的道德想象——梁晓声人世间论》中认为工人阶级的生活与精神肖像深刻体现了“好人文化观”,在关于善的辩难中,小说重申了善的价值,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其二是对其中有关情爱伦理方面的研究。于小植在《人世间的情爱叙事与梁晓声的“世俗化”转向》中分别阐述了周秉义和郝冬梅的婚姻生活所体现的陪伴与坚守,周蓉和前夫冯化成的爱情由守望向破灭的过程,周蓉和蔡晓光的婚姻属于妥协和重构,周秉昆和郑娟的婚姻则是欲望与救赎。卢军霞在《以家之名,饱览人间——论梁晓声人世间中的家庭伦理》中通过对亲子、夫妻、手足三种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发掘出亲情的可贵,高扬着自由的精神,表达出向善的追求。梁晓声从中表达了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认同心理,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看见了潜伏在家庭伦理之中的重重危机,从而展现出其一以贯之的平民立场。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内容:
一、绪论
二、“好人文化观”践行的演进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入手,搜集、鉴别、整理与梁晓声《人世间》有关的文献、专著等,对文献进行细读、研究与归类。通过前人对梁晓声《人世间》的论述,形成自己对《人世间》的科学认识。
2、比较分析法:将《人世间》中大相径庭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轨迹。
4. 研究创新点
[1]刘雨薇.“安命”与“造命”——论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两个女性形象[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6):117-124.
[2]员雅新.梁晓声《人世间》的“共和国长子”形象[j].文艺评论,2020(5):49-56.
[3]李师东.《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j].中国文学批评,2019(4):10-15.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20.11.05 讨论论文选题;
2、2020.11.16 确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写作流程和文献查阅;
3、2021.03.5 指导开题报告撰写,提出修改意见,明确绪论写作要求;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