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十一日生于济南历城四风闸。在辛弃疾出生之前12年,济南地区己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汉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辛弃疾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年少得志到仕途不顺最终归隐山林心灰意冷,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基于这样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辛弃疾本身文学上的天才,他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被后来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中对于文学意象的使用、意境的塑造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意象”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古典文论还是现代文论中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意象的理解与定义,孔子在《易系辞上》中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虽然这里是将“意象”二字割裂开来解释,但也是古典文论中对“意象”最著名的解释了。而在现代文论的理论体系中,thomgunn在《庞德诗选》的序言中提出的,“诗人对所见之象做出反应,然后尽可能生动的在纸上反映出来;而在无需告知如何反应之下,读者也作出与诗人同样的反应”,和中国现代诗人余光中在《掌上雨》(1980版)中的“诗人将主观之意,述诸客观之象,而读者在设法从客观之象还原于诗人客观之象”的定义,被现在的研究者广泛认同。因此可以发现,对于“意象”的理解,在不同的文论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又有所关联,叶嘉莹在《中国词学的现代观》(1990版)中就曾提出“西方现象学之注重意识主体与现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与中国诗论之注重心物交感之关系,其所以有相似之处,也就正因为人类意识与宇宙现象接触之时,其所引起的反应活动,乃是一种人类之共相的缘故。”由此发现,将“意象”作为切入点,从古今东西的不同角度对辛弃疾的词进行研究,是有价值且可行的。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到目前对于辛弃疾词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绪论
二、辛弃疾的生平
(一)壮岁旌旗拥万夫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相关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在阅读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文献的同时,注意扩充阅读范围,做到“养根”与“加膏”的相互结合。
4.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86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9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2022年11月申报题目。二、2022年2月28日接受任务书。三、2022年3月5日提交开题报告。四、2022年3月15日提交论文提纲。五、2022年4月20日论文初稿。六、2022年5月10日提交修改稿。七、2022年5月30日提交定稿。八、2022年6月初准备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