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汉语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我今天差点儿摔倒了=我今天差点儿没摔倒,我差点儿考上了≠我差点儿没考上,同样是两个句子,格式都是“S 差点儿 V”和“S 差点儿没 V”,然而前一组句子加上否定词,句子的含义没有改变,都表示“我今天没摔倒”,后一组句子的意思改变了且完全相反,一个是没考上,一个是考上了;又比如我好不容易才把这道题做出来=我好容易才把这道题做出来,这一组句义是一致的,都表示“题目解出来了”。在日常生活中,“差点儿”和“差点儿没”、“好容易”和“好不容易”这些词语的使用会产生歧义,有时表示肯定,有时又表示否定,这些现象被称为“羡余否定”。 考研期间,我在复习现代汉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类题目,但是我虽然能理解这个意思,却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说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因此我希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学术界,朱德熙先生、沈家煊先生等众多知名人士都对“羡余否定”现象进行了研究,因此,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要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议。
(2)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们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而想要传播我们的文化,对外文化输出,那就必须要内化我们自己的文化知识,熟练理解掌握汉语知识,从形、音、义、语法等角度去考虑,并且光我们自己掌握还远远不够,汉语输出需要的是将复杂的语法知识言简意赅地传授给汉语学习者,让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运用,最终目的是希望汉语学习者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与中国人交流。 像“羡余否定”这类结构,对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一点也不困难,因为我们处在汉语大环境中,很多东西可以意会,并且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比如可以说“一头猪”而不能说“一口猪”,中间量词的搭配不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约定形成的,称之为“一头猪”。而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他们刚刚接触汉语,对汉语的语法规则掌握还不到位,很容易犯这些错误。另外,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周围的大环境基本还是自己的母语,因此他们没有办法通过语境来判断句义是否一致,容易混淆错用这类结构,特别是在“有否定词”和“没有否定词”而意思仍然相同的情况下,于是,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前辈的经验,希望通过对“差点儿没 VP”和“好不容易 VP”的分析,能够制定出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策略。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汉语羡余及羡余否定现象的综述 1.羡余现象的综述 申农最早在他的信息论中提出了语言的羡余,而在现代汉语中,“羡余”这一专业术语是由赵元任先生最先提出的,他在《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这样说道:“在小单位和大单位之间的羡余(或其他脱节)现象是不可容忍,饶有趣味,过得去,还是完全无伤大雅,全依句法词中各成分的意义的活力强弱或衰竭程度 而定。”并且列举了一些例子帮助我们理解,比如“既然”的“然”本义是“这样”的意思,后来语义消失,就成了羡余成分,后面还可以加上“这样”,变成“既然这样”。 2.羡余否定现象的综述 拉开探究羡余否定现象序幕的是朱德熙先生,他于1959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一篇《说“差一点”》的文章,朱先生指出“差一点”后面的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既有表示语义相同的一面,又有语义对立的一面,并且总结出了两条规律:“凡是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凡是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之后朱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对“差一点”引起的歧义现象进一步补充说明 二.“差点儿没 VP”的分析 (1)与“差点儿 VP”的比较 1.企望 本节主要讨论的是“说话人内心企望发生的事情”,即“企望说”,也就是说“差点儿”表示语义否定,“差点儿没”则表示语义的肯定,只有极少情况会出现语义否定,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做讨论 2.不企望 如果表述的是说话人内心不企望发生的事情,“差点儿”和“差点儿没”都表示语义否定,“不企望”类句子中,“差点儿(没)”后表示的事件大多是偶然发生的,董为光先生认为:“偶发状态常通过动词结构表达,但是与其把它说成是主语的‘行为’,不如看成是主语的一种遭遇。” 3. 原先朱先生只讨论了“企望”和“不企望”两种情况,但显然有一部分句子不能简单地用企望和不企望来概括,因此出现了“中性类”,也就是“差点儿(没)”后面的事件没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2)影响因素 1.个体说话者意愿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差点儿”和“差点儿没”的格式是一定的,但语义却有不同的情况,例如在否定格式“差点儿没”中,肯定语义和否定语义经常会混淆,容易产生歧义,而影响语义的因素也有很多,本章主要从个体说话者意愿、上下文语境、语音停顿和轻重音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个体说话者意愿也就是说话者的主观性,大致说来主观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说话人的视角; (2) 说话人的情感; (3) 说话人的认识。 说话人的视角,也就是说话人的立场,比如:“幸亏你回来了,他差点儿把我打了一顿,”说话人和回来的人是同一个阵营,“他”有可能是对立面的,也有可能两者不认识,说话人才会如此说道。“妈,爸差点儿没把我打死!”说话人带有强烈的害怕和不满,可以看出父亲下手之重。“你现在长得真好看,我差点儿没认出你来,”说话人和听话人很久没见,由此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2. 上下文语境 沈家煊先生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把“差点儿 (没) ”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两方面:认知层面 (心理期待) 和语用层面 (现实语境)。本节主要讨论的是语用层面,相同的句子在把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意思并不一样,在交际过程中亦是如此,例如: (9)我差点儿没赶上火车,好险啊,幸亏我叫了辆出租车。 (10)唉,我差点儿没赶上火车,要是我再起早一点就好了。 根据语境,我们不难发现,例(9)表现出来的语义是赶上了火车,而例(10)则没有赶上,如果没有语境,“我差点儿没赶上火车”是企望类中的否定结构,表示肯定语义,但由于语境不同,所以句义也不一样,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情况一概而论,有些可以直接依照“企望说”进行判断,有些要看“企望说”的内容是否与上下文语境冲突,遇到类似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语音停顿 除了个体说话者意愿和上下文语境,我认为语音停顿也是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的速度快慢并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但说话者可以通过语音停顿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一因素在书面语中体现地不是十分明显。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证明: (11)上半年,他差点儿拿到奖金。 (12)上半年,他差点儿没拿到奖金。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例(11)和例(12)的语义相反,因为“拿到奖金”是说话人内心希望的事情,但一旦加上语音停顿,两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语音停顿用^表示): (13)上半年,他差点儿^拿到奖金。 (14)上半年,他差点儿^没拿到奖金。 例(13)和例(14)加上语音停顿,两者都表示没拿到奖金的意思,语义相同,在书面语中,这种情况需要用特殊符号标出语音停顿的地方,否则很容易产生歧义。 4.轻重音 轻重音和语音停顿都属于语音范畴,因此常在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首先何为轻音,就是在普通话词和句子中,一些音节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又轻又短的调子,重音则是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轻音和重音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辨义功能,重音又可以分为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就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剧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在“差点儿”和“差点儿没”句型中,轻重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差点儿没”的教学策略 1.教学建议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备课,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后需要使用教材进行巩固复习,因此,教材需要有针对性。“差点儿没”这一句式适合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因此教材编写者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制定这一阶段教材。其次,教材还需要有实用性,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必须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因为对于母语非汉语者来说,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另外,教材还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动力继续学习,同时教材还要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元素,便于学习者进行交际。
预期目标: 汉语羡余否定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经常运用,对母语非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较为困难,容易混用,本篇文章通过介绍羡余和羡余否定现象,以“差点儿没”句式为例,系统分析了“差点儿没”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通过列举不同的句子,探究其中的差别。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差点儿没”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设计出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快帮助留学生掌握这一语法点并能熟练运用。 |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必须的研究日的或课题,透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① 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确定研究课题。 ② 能构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 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 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研究步骤: 1. 根据论文要求,搜集与“羡余否定”相关的文献、书籍等资料。 2. 阅读参考文献,做好论文撰写前期准备,撰写大纲。 3. 最终整理资料和文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论文。
|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元任,田砥.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1(01) [2]王进文. 现代汉语羡余否定及其格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3]杨晓宇.“差一点”句式能否成立的解释——兼谈对朱德熙先生“企望说”的认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01):27-31 38. [4]渡边丽玲.“差一点”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88 [5]董为光!430074.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DJ”结构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3):34-40. [6]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J].汉语学习,2009(01):3-12. [7]韩淑靖.“差点儿(没) VP”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03):38-40. [8]黄伯荣.廖序东.2017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朱德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99(9):12-15 [10]狄莹. 留学生羡余否定结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9. [11]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1):296-297. [12]朱鹤. 留学生对汉语羡余否定结构的理解与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3. [13]唐蓉. 留学生汉语羡余否定结构的习得及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D].南京大学,2016. [14]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余现象——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02):81-88. [15]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1):12-16.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2.25—2022.01.31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2.01—2022.03.14 完成开题报告并开题
3.2022.03.15—2022.03.21 列出并提交论文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