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研究神话,神话学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时期,一般概括为萌芽期、奠基期、拓展期、低谷期,最后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神话学,一般是以1903年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新民丛报·谈丛》,1903年第36号)的发表为正式开端,这也是中国第一篇神学论文。此后,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人相继把神话引入文学和历史的研究领域。抗战爆发后,关于中国神话作品又从文献研究转向了田野作业,如苪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人类学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南方民族史论集》,1996年)等。
而西方神话研究可以分为古希腊时代、科学神话时代以及20世纪三个主要时期。古希腊时期的神话主要研究神话的起源、定义和本质。中世纪时许多宗教神学家把希腊神话当作《圣经》的蓝本加以研究。科学神话研究时代主要用宗教学、民族学和民间学的观点研究神话的创造和传承。而20世纪的神话致力于探索神话和宗教的关系,着重研究神话结构以及神话下的人的精神领域。
随着中西方神话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西方神话的差异。因此,关于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如宗凡滟的《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一文中,从神话的几个类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并发掘出早期中西方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异同;周含《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大众文艺》,2009年第1期)一文中,将中西神话中几个相似主题进行比较,研究中西方在文化发展中的异同;何文祯的《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一文中,通过中西方神话的比较阐述了中西文化传统的几大差异。总体来说,关于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目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这些作品一般只着重比较和分析中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却很少在作品中探讨中西方神话有这些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只有先分析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研究两者的差异。此外,通过中西方神话比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不是很完善,大家得出的结论都比较相似,很少有独特新颖的想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通过不同学者的观点比较,概括神话的内涵。
(2)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分析研究神话与迷信和传说的区别。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即查找和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和借鉴这些文献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和添加自己的创新元素,从而对现有文献进行补充和丰富。
其次,采用分类法。对神话的类别、中西方神话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神话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类说明,从而使论文更具条理性。
4. 参考文献
[1]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高尔基.苏联的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15—2022.01.0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1.05—2022.02.28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3.2022.03.01—2022.03.18 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