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教育,它是一个人立人的基础,一个国家立国的根基。教育是我们人类任何社会时期都值得永恒探讨的一个话题。教育的土壤应当孕育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敏感于美、探求知识、不停追问生命意义的种子,即在智育、美育、德育滋养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品质的社会公民。一个教育不立的民族,一个失去教育本质的民族,国民将走向无尽的愚弱,恶源将永远流淌。教育,是文化生活的重心,笔者以为,如要对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给予一个清晰的描述,并对它的痼疾予以合理的疗救的话,势必要追本溯源,从我们文化的始源来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诸子百家齐放,学在官府下移至学在民间。儒家虽然是先秦诸子流派中的一派,但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古代庙堂官方学说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教育。中国原始儒家以“仁”为核心讲求以德树人,此乃德育之始,提倡道德虽有其积极意义,然其流弊亦不可忽视。传统儒家以德为基的思想决定了该派重视“知人”而短于“知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重视逻辑理性的智育发展。儒家对美的内在定义又将其包含在广泛的“善”的概念之下,而“善”亦与“德”有本质的联系。本论文就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具体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下教育语境下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我的研究内容将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文献,并加以认真地研读、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结果;
2、观察法:对大中小学校园和课堂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4.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2.
[2]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李建平. 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朱光潜. 无言之美[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王国维. 人间词话[M].北京: 中华书局,2009.
[8]郭庆藩. 庄子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2006.
[9]鲁洁. 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4).
[10]刘长海.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J]. 教育学报, 2007(04).
[11]马友惠,章天鹏,王安全. 洛克的智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儿童智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04).
[12]易晓明. 美育:指向学生幸福之教育——基于审美与幸福关系的思考[ J]. 江海学刊,2012(04).
[13]施依秀. 美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 江苏高教, 2007(02).
[14]博伊德. 西方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5]苏姆霍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工 作 内 容
1 2022年第9周—10周: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
2 2022年第11周— 第13周 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