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561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风险社会,从“911事件”,“次贷”危机到“非典”和“汶川地震”,再到目前的正在发生的“新冠”疫情,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危机公关对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另外,公关危机事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破坏也远超过往的情形,如“苏丹红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毒奶粉事件”、“康师傅水源门事件”等一连串让公众瞠目结舌的公关危机事件,对于相关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让企业等社会组织有必要将危机公关作为维护自身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近年来公关危机的“公共性”也被迅速凸显了出来。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任何事件的影响力都可以通过媒介的传播得到无限的扩大,公关危机也不例外。通过媒介传播形成的强大社会舆论也将一些公关危机事件演变为重要的社会公共议题,受到社会各个群体的普遍关注,并深刻的影响了企业的消费者群体的行为,最终传递到企业组织形成巨大的外部影响力。考虑到媒介是贯穿整个公关危机事件演变过程的重要链条,因此,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如何面对媒体,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公关应对,使媒体传递出的信息更有利于公关危机的化解和消弭,而不是加剧冲突,正成为企业面临危机公关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综上,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在高风险社会形成以及新媒体崛起的情形下,以企业为危机主体的公关危机中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以及媒体在揭露危机背后的有害机制,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处于危机中企业如何通过媒体获得适当的话语权,使企业自身通过对媒介的合理运用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实现对公关危机的化解。 (二)研究意义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本文将通过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学理论、广告学理论等多种理论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危机公关中媒介传播的相关特征和作用,并选取典型的危机公关案例,观察危机公关的相关理论在新媒介的传播实例中的表现方式。 从现实意义来看,此次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于危机公关下媒体公关的研究,了解新媒体在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为企业在媒体公关的新变革中提供具有实际作用的建议,使公关危机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能够降到最低限度,甚至转化为有利影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与欧美相比是相对滞后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危机传播研究发展迅速,但因为危机管理等相关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各个研究方向的发展并不一致,一部分研究方向目前还是十分薄弱的。当前国内在危机传播与危机管理方面以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举措和单独对媒介中的传播模式为研究主题的专著、论文较多,研究企业组织公关危机且专门针对企业公关危机传播中的新媒体公关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就相关的危机公关案例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或者就“危机公关”的理论和媒介传播模式来进行对策分析,对于应对新媒体崛起情形下的危机公关新变革指导意义不大。在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方面,面对当前新媒体呈现的互动式数字化特征,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者胡百精在《危机传播管理》中提到的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事实-价值“模型是一个十分值得借鉴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从事实和价值两条路径上通过危机应对主体告知面向利益相关者发布危机信息的行为,使主体的单方话语在公共语境中进行传播并接受选择,并通过适当的梳导和转换来重建信任。同时他在《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一文中分析了“信息飞沫化”、“传者去中心化”和“大众生活社交媒体化”等公共传播的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突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传播困境。 国外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他们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首倡者和构建者。其中“风险社会”一词是德国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用来理解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概念。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突出特征有两个:一是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转变。所以,现在的风险与古代的风险不同,是现代化、现代性本身的结果,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高风险状态。另外在危机公关方面主要是斯格(Seeger)在总结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史蒂文·芬克(Stoven 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威廉·班尼特(Wiiliam Benoit)为代表的战略分析理论和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ldand)的焦点事件理论"。而在新媒介方面,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冷热媒介”三大理论观点,是把握媒介的含义和类型,并对现代媒体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另外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humanreplay: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中就提出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理论和“补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a)理论。他认为,人类媒介的演化必然是越来越人性化;后继的媒介必然是对以前媒介的补足和补救。并将当前的媒介类型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其中他认为新新媒介不同于与以往媒介的地方主要在于信息消费者即生产者、内容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和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等方面。当然新新媒介和新媒介都是在互联网时代产生并得到发展的新兴媒介,都是广义上的新媒介,而且这也说明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演变速度极快,新新媒介进一步的草根化。从根本上来说造成新媒介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快速普及改变了整个社会传播的结构,它使得原本被少数人掌控的发声方式可以为大部分人所用。在这个意义上,传播从一种单向的播报,变成了多维度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传播结构正发生的巨大转变,媒介话语权正从媒体转移到了大众手中。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本文以研究从企业危机公关和新媒体相关概念的梳理入题,在对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企业危机公关中角色定位并进行阐释的基础上, 梳理出危机事件中媒体公关的新变革;通过具体企业危机公关事例,阐明新媒体在企业危机公关中的特性与作用;在对企业危机公关中的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公关路径,为以后企业公关危机中的新媒体运用提供实务上的建议,正确的发挥新媒体的危机公关作用,使企业在公关危机事件中受到的损失得到有效降低。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2019年12月26日—1月6日:在学分制系统中选题,确定选题和指导教师。
2020年1月7日—3月6日:撰写开题报告,提交开题报告给指导教师批阅。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4、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美】弗雷泽·P.西泰尔.《公共关系实务》[M]. 潘艳丽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3]赵麟斌.《危机公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4]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年2月版。 [6]邹振东.《弱传播》[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年。 [7]【美】爱德华·L.伯内斯.《制造认同》[M].胡百精译.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6月版。 [8]【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 胡百精.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J].国际新闻界,2012,34(06):6-10 29. [10] 周璐. 数字化媒体时代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11] 杜国清,邵华冬,卢燕.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3):110-113. [12]韩运荣,高顺杰.微博舆论传播模式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7):35-39. [13]张焱,刘沫潇,张学骞,曹亚昕.后真相时代价值判断的偏转: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传播动力分析——以微博热议“保姆纵火案”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04):68-75. [14]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对话范式 [J].当代传播,2018. [15]韩方航.《到底是谁在制造流量明星?》[N].好奇心日报,2019年3月20日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2164.html [16]韩方航.《谁决定了流量明星的生命周期? 》[N].好奇心日报,2019年4月1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2559.html [17]LixinSun.Analysis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Cri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0, Vol.5 (3). [18] EfpraxiaD. Zamani, George M. Giaglis and Anna E. Kasimati.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and SocialMedia: An Investigation into Extant and Prospective Consumers Perceptionsthrough the Lens of Attribution Theory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15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