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对广告活动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08-09 00:52:4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他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中的流行现象。

这就是他所说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现在随着拟态环境环境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强,不仅仅对创造者而言,而且大大影响了受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①关于拟态环境环境化理论的过去和现状:李普曼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了拟态环境的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②关于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③由于该理论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随着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论文内容:

首先拟态环境理论的发展做一些的描述,并初步探讨基于拟态环境环境化对当时的美国以及西方社会的影响,对比现在拟态环境环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其次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分析其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影响,以及对广告活动各个环节的影响;最后结合中国传播环境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来规范中国的传媒市场,发展一个良好、稳定、文明、和谐的拟态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拟态环境环境化,属于西方传播学方面的理论,所以对于现在的中国传媒比较新颖。

同时,拟态环境在中国的发展不断的发展深化,因此我通过对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对广告活动的影响进行分类,并分别对创作者、渠道、受众等多个方面,反映不同的影响,可以使拟态环境环境化策略更为有效,并为其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