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意义,广告中体现的两性形象及关系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而作为二元之一的女性更是频繁出现于广告之中,甚至被奉为3b原则重要表现元素之一。
同时,女性形象及其在广告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在中外广告史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前后变化,这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外社会男女观念的重要变化,更深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
因此,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的演变进行研究并探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当代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的演变与其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的整体演变、(2)引起此种演变背后的多种因素、(3)女性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4)广告作品女性形象符号未来变化趋势探究; 写作提纲:(1)当代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的演变、(2)导致此种演变的深层次原因、(3)广告女性形象背后代表的文化内涵,如地域文化、女性地位、社会主流价值观、宗教信仰等、(4)广告女性形象符号在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简要探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妇女报》发起了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大规模讨论,这是国内较早关注广告女性形象的社会群体;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我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2002年艾晓明对中外广告的妇女形象进行了专门研究,2002年孙中欣对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进行研究等。
国外: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拉开了国外学者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的序幕。
七十年代琼#8226;斯科特首次提出#8221;社会性别#8220;的概念;1979年《性别与广告》一书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呈现的两性间不平衡的权力关系及其构建的女性特质;1985年康特尼提出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误导社会价值观;1990年哈瑞森总结#8220;电视广告是有关女性刻板形象的大汇聚#8220;。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0--2022.2.10: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及案例搜集; 2022.2.10--2022.3.1:资料及案例筛选整理、论文框架构思; 2022.3.1--2022.3.15:论文细节梳理、初稿撰写; 2022.4.20--2022.5.1:论文修改; 2022.5.1--2022.5.10:论文定稿。
5. 参考文献
[1]陈嬿如.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J].厦门大学,2002.1 [2]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J].浙江行政学院,2003.5.29 [3]闫桂媚.1990年以来中国女性形象变迁的实证研究--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兰州大学,2008.12.10 [4]李思屈.中西方广告的女性符号比较[J].四川大学,2000.9.21 [5]马中红.广告女性形象与权力话语关系论[J].苏州大学,2009.7.4 [6]邹红梅 王省明.《lt;申报gt;1912年到1934年广告表达形式分析》读写月报[N].2006.1-2教研版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