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角度研究虚假广告的成因开题报告

 2022-06-14 21:00: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内广告行业缺乏规范,虚假广告泛滥,对部分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极大损害。虚假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行为,其不仅涉及行政和法律法规,而且涉及各利益主体的心理机制、行为反应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等。故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和法律法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亟需多学科协同研究。国外对虚假广告的研究涉及到法学、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而中国研究则以法学占了绝对主导地位。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广告中虚假成因进行研究,促进广告行业规范化,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广告中虚假成因,拟解决虚假广告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提纲:

1.分析当前国内广告行业现状,列举虚假广告案例及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学界较早便展开了对虚假广告的研究,这始于1985年史建三刊登在《法学》杂志上的文章《虚假广告中的刑事责任》。大规模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除探讨了有关虚假广告的主要法律问题外,还围绕着虚假广告的危害、界定、原因和对策等展开了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为大量的学术论文。

西方对虚假广告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广告相关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Petty, 1997),(2)界定虚假广告并对其进行测量,(3)分析虚假广告中的欺骗性事实与欺骗策略(Shabbir, 2007),(4)可能导致消费者被虚假广告误导的相关因素及消费者是怎样被广告宣称所欺骗的(Li, 2005; LaTour, 2009),(5)广告管制的目标和补救措施等。并形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和广告管制理论(Richards, 1990: 1-7; Tuerck, 1978: 2-7)。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比中国研究更为丰富和深入。尽管中国部分学者曾介绍过西方国家对虚假广告的防治经验,但其对西方有关虚假广告的众多研究却很少涉及,更缺乏系统的梳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1-2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与指导老师修改;

(2)2022.2-3月,论文二次修改;

(3)2022.3-4月,论文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董文军;消费者的知情权[j];当代法学;2004年03期

2.陈英凤;;法律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就该出重拳[j];商业文化;2010年12期

3.刘常春;虚假广告规制缺失的原因及治理路径[j];法学杂志;2009年0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