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广告传播既然是一种商业宣传、文化传播,它就会影响与引导人们的消费,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气、社会文明。
因此,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它承担着反映良好中国女性形象,展示中国女性美好品质的责任。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意义,广告中体现的两性形象及关系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而作为广告中第一性的女性更是频繁出现于广告之中,是3b原则中的重要表现元素之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当代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趋势(2)各个阶段中外广告史中的女性形象运用中的差异(3)引起这些种演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体现的文化内涵(4)如何正确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树立正确的两性价值观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妇女报》以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为缩影来探讨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发起了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大规模讨论,这是国内较早关注广告女性形象的社会群体;当时《中国妇女》杂志封面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意识等变化的影响。
之后又有学者对中外广告的妇女形象进行了专门研究等。
国外: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拉开了国外学者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的序幕。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文献综述及背景研究;(二)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趋势;(三)各个阶段中外广告史中的女性形象运用中的差异;(四)引起这些种演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体现的文化内涵;(五)结语(如何正确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树立正确的两性价值观)
5. 参考文献
[1] 傅汉章、邝铁军.《广告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金励勤.《中国广告创意十五人谈》.知识出版社,2000[3]吉尔#183;里波韦兹基着.《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田常晖 张峰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4]廖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5]陈嬿如.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J].厦门大学,2002年 [6]李思屈.中西方广告的女性符号比较[J].四川大学,2000年[7]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8]牧原.《给女人讨个说法》.华龄出版社,1995年[9]李巍.《设计家--女性形象广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西蒙#183;德#183;波娃.《第二性》.桑竹影 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