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与何如璋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2022-11-27 13:54:5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中国与日本相邻,两国民众在很早以前就有往来。在十九世纪中叶时期,面对来自遥远西方的“夷人”,两国政府采取了同样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尚未建交以前,两国间只有少数的贸易商船往来,给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两国互相之间了解甚少。

罗森是见证日本开国第一人,何如璋则是中国首届驻日大使,两人是当时极少数参与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撰写的著作以及与日本文人学者文化交流活动留下的相关资料,成为世人了解刚刚开放的日本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在日本的交往活动谱写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最初篇章。

目的:通过分析罗森与何如璋游历日本留下的相关著作和他们各自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比不同时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和中日文人之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变化,探索其变化的原因,浅析罗森与何如璋的中日交流活动各自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主要研究内容:

《日本日记》:1853年10月到1854年10月,罗森在美国友人的邀请下,搭乘花旗火船从香港前往琉球协助双方商议通商条约,目睹和参与了日本的开国事件。在随后一年里,罗森随船访问日本多地,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集结成书——《日本日记》刊登在杂志《遐迩贯珍》上。《日本日记》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作者搭乘花旗火船游至日本与协助美方与日本签订通商和约的背景、经过,描写了作者初见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社会风情。第二部分简略比较了当时中日两国社会的异同,如选官制度,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日本国情与中国类似,由于葡萄牙滋事,两百年前日本政府立法拒绝与外邦相交。在没有外来文化的侵扰的情况下,日本社会民众多酷爱中国文字诗词,旅日期间很多日本人请作者在扇子上题字,与作者进行诗歌交流。第三部分记述火船行至箱馆。作者在箱馆与日本友人分别时,日本友人在扇子上题写唐诗赠与作者,作者亦以诗作为回复。有时日本友人赠与作者的诗歌其书写的汉字比中国人还要端正,他们的画作风格也与中国无异。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大部分官员和学者都能知晓汉字,作者用汉字和他们进行交流还算顺利。罗森游历日本期间与当地的官员、僧人和民间学者进行了诸多交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4. 研究方案

[1]罗森:《日本日记》,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年版。

[2]何如璋:《使东述略》,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年版。

[3]何如璋:《何如璋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2022年12月至2022年3月 确定论文选题,接受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并按任务书要求完成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2022年3月 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3月至4月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