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沙皇俄国变为苏维埃俄国的转型期,就社会变革的规模而言,可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转轨时期相提并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苏联农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农民穿戴方面观念发生变化,农村地区电气化,农民住房建设迎来了高峰期,绝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活动仍是使用原始农具耕作,农民进城务工规模盛大,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也有如探戈舞和狐步舞、乡村杂技团、电影等大众娱乐活动开始在农村盛行。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乡村诊所和医院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机构。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宗教生活相对稳定,但在悄无声息地发生一些细微变化。比如多数农民严守教规,隆重庆祝本地节日和教区节日,不允许关闭教堂,而新兴宗教组织的出现及对国家政策的抵制,使得农民对宗教的态度和以前大不相同,村民对宗教渐渐失去兴趣,信教者日益减少。
在一些研究相关方面的论文里,有的是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所实施的粮食方面的政策(在此期间粮食问题最尖锐,也是整个社会和执政党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以期与农村社会相联系:如赵旭黎的《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粮食政策与苏俄农村社会的联系与互动(1917-1923)》中,对1917~1923年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粮食政策与苏俄农村社会的交流与互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农民的支持或反对迫使政府不断调整粮食政策,而粮食政策的调整又让农民对新政策有了新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交流与互动中,两者的关系发生着微妙、但却意义非凡的变化;有的从当时执政者实行的政策、态度中对农民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借鉴作用。许蓉的《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探索》中提到了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农民阶级的要求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政策中对农民有利的措施以及对农民产生的积极影响,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当时严重的农民问题。有的是从新经济政策中看待富农发展问题,如马晓燕的《布哈林“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述评》中,提到十月革命前,富农几乎垄断了俄国的商品粮生产的,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商品粮,而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虽然不能再垄断商品粮生产,但仍是商品粮的提供者,富农经济也为农业的恢复发展起到了其他积极作用:村社残余的瓦解、农村相对人口过剩、集体农庄形式的变化等;刘长江在《苏联农村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变化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1921—1929》中通过分析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村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变化,说明苏联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苏共为了加强在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基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这些措施逐渐改变了苏联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农村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改变,使农村青年产生了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新经济政策范围内无法得到满足,在农村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变革的要求),斯大林的大转变为急于改变生活现状的农村青年提供了机会,他们因此成为结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支持者。有的从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土地关系出发,沈志华认为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力图通过另一种方式和途径来解决农民问题:依农民心理状态和经营习惯的改变为根据,巩固和稳定广大农民对土地的个人占有和经营的权利。同时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从流通领域开始,逐步改变土地关系,向社会化大农业发展。黄立茀用数理方法重新探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雇佣关系的性质是否是资本主义的,从数据中分析得出“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村的雇佣关系伴随着土地、生产资料的祖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结论;张敏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里通过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探究列宁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列宁的农民思想,以解决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农民问题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切实有效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决农民问题的启示。王晓菊依据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苏俄农民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加以考察,并分析得出:该时期苏联农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绝大多数农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只是在随后的全盘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才发生显著变化。在她另外一文《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民的社会情绪》里,提到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苏俄农民的社会情绪得到初步改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赋税沉重、价格政策不合理及对农民的不公正待遇等原因,广大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发生逆转。到新经济政策末期,农民的不满情绪再度激化,在相当程度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
与之前研究苏俄农村的学者们不同的是,本文着力于“变”字,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与实施之后,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而“变”的表现(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宗教生活、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和原因以及“变”的过程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①研究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会的解放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献,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文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本文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借鉴其他先进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村社会生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搜集、查阅、整理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特别重视对有说服力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加以记录;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所拥有档案材料和历史文献在印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所整理记录的资料加以归纳总结。
4. 参考文献
著作:
[1]金雁等.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苏]雷巴科夫斯基.苏联人口七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①2022年10月22日---2022年2月25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②2022年2月26日---3月12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③2022年3月13日---3月23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