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我国传统儿童歌谣早先多为民间传唱的童谣,而近代儿童歌谣的创作则起源于五四运动,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音乐家们为致力推广国语和改革儿童教育,开创的近现代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崭新体裁,也正是他们的创新实践把将儿童歌谣带入了专业创作时代,为后世儿童音乐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而研究我国儿童歌谣创作的成功实践,就应关注儿童歌谣产生的背景,探索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儿童歌谣音乐对儿童歌谣音乐创作及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影响。
目的意义:本研究的开展需重视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检索、整理、阅读和学习,拟结合当今儿童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对近现代我国儿童歌谣创作发展脉络的梳理,运用音乐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手段,展开本专题学术研究。研究拟结合具体素材寻找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路径,以通过该专题研究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同时该研究也是对自己学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学习的总结和检验,从而该研究也有助于整体提升自己从事理论研究的初步能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我国儿童歌谣体裁创作成就分析这一要点,以近现代儿童歌谣艺术创新及其对后世同类体裁创作影响为线索,深入分析和总结我国既往童谣创作的成功经验。鉴于我国儿童歌谣创作先行者黎锦晖在该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对后世创作的客观影响,故应将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研究作为本研究的重点,继而引入包括后时歌谣创作在内的学术研究。为此,本人将积极查找关联的历史文献、论文论著、乐谱资料、音像制品,运用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方法,展开针对性的研究论证,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
预期目标:1、收集与研究与课题关联的儿童歌谣文本和研究文献资料,结合所学音乐理论和音乐学方法,理清思路,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构建合理的论文架构。
2、通过儿童歌谣的时代背景和黎锦晖对儿童歌谣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历史性、专业性、对比性的视角,剖析相关作品内容、形式、音乐、语言、情感、情绪脉络,注意从音乐、语言、内容、风格等方面,剖析、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强调观点明析、见解独到。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多渠道搜集与课题关联的音乐、理论文献资料,对近现代以来的儿童歌谣创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关注近现当代儿童歌谣创作的演变发展动态,探究黎锦晖的儿童歌谣音乐对后世同类体创作的影响,寻找不同作品的创作特点、规律及内在关联,关注儿童歌谣创作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意义与作用。研究可从社会意义和创作发展等领域展开探讨,注重结合典型案例和代表性作品,运用既有理论成果和自己的理解,提出、证明、阐述个人的独到见解,并努力结合本人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地展开研究,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概述.第1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司冰琳.中国音乐史普修教程.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1周 2月22日——2月26日 接受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第2-3周 2月29日——3月11日 根据老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
3、第4周 3月14日——3月18日 搜集文献资料及预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