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在偶像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追星族,追星现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讨论明星的同学,这似乎成为一种潮流。
处于后现代的20世纪,整个社会结构已经网络化,个人不过是其上的 一个网址而已,个体的独立自足性早已不复存在,面对这一异化的现实,一部分人自觉到了他的局限,从而实现了自我;一部分人迫于生存需要,从而压抑了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追星心理是否健康;不健康追星心理强化所造成的后果等。
预期目标:实现对某一追星族群的问卷调查和心理分析,剖析其产生这一现象本质的成因,并研究其后果的危害性,并对之提出合理的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论文拟采用问卷法。
首先用问卷对追星族群进行研究,随后将所得数据处理,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在将分析后的数据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李凡卓,班建武. 媒介世界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教育策略[J]. 教育科学. 2007 (04) [2] 张文喜. 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原因浅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06) [3] 岳晓东,严飞. 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J]. 青年研究. 2007 (04) [4] 辛川远,孙晓冰. 社会转型期偶像制造与消费的新趋向及其媒体责任[J]. 新闻知识. 2006 (11) [5] 肖仲辉. 关于我国青少年追星热现象的理性思考[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5 (04) [6] 卢马. 变偶像为榜样岳晓东博士谈偶像榜样教育[J]. 少年儿童研究. 2005 (04) [7] 岳晓东. 论偶像榜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 (09)[8] 李明澈. 认知理论与青少年追星现象[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 (07) [9] 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卷入类型与特征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3) [10] 乔志宏,张菁,车宏生. 中学生偶像崇拜、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05) [11] 郑挺谊. 校园追星热现象透视[J]. 教学与管理. 2008 (01) [12] 肖仲辉. 关于我国青少年追星热现象的理性思考[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5 (0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01 ~ 2022-01-09:检索文献资料,开始选题,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2022-01-10~ 2022-03-05:确定论文题目,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查阅资料,了解学术信息。
(3)2022-03-06 ~ 2022-03-29:设计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