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把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关于建筑施工以及高层建筑施工的相关知识能够全面系统的重新复习和实践一遍,并且能给予加深和提高。
2、熟悉一线施工组织的总体部署以及前期准备,质量保障和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等措施的保障工作。
3、利用已学的建筑(高层建筑)施工的知识去解决,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已建的或在建的高层建筑施工项目中很多都在使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它是指由若干个框架和剪力墙共同作为竖向承重结构的建筑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建筑布置比较灵活,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但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差,而剪力墙结构则相反。框架-剪力墙结构使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在框架的某些柱间布置剪力墙,从而形成承载能力较大、建筑布置又较灵活的结构体系。在这种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是协同工作的,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相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因此,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如何合理地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刚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国内一般是采用凭设计经验先设计后验算的方法。这样需经过反复繁冗的计算才能达到目的,且设计方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技能;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的方法,如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最小地震作用的优化设计,这样得到的所需剪力墙数量往往不是省的。日本是在地震灾害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上的剪力墙长度或面积作为配置高层房屋不致破坏所需剪力墙数量的下限指标。由于这个方法也没有考虑到剪力墙刚度与地震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间题。在地震区,如果剪力墙的刚度选择过小,就不能达到抵抗水平地震作用的目的,如果增大剪力墙的刚度,房屋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作用就可能相应加大的问题。我国对剪力墙的研究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197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等有关单位进行了60片剪力墙模型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对剪力墙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根据上述实验研究的成果,制定了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J2102-79)》有关剪力墙的条文。之后,福州大学土木系以及中国建筑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等单位又进行了更加全面的研究试验,对某些问题已经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虽然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对此项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试验研究工作中都有所欠缺,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的工程技术需要,因此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毕业设计时间进度安排:
2011.2.21~3.7:搜集资料,了解毕业论文内容与各项步骤,查看相关规范、书籍,了解目前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撰写开题报告。3.8~3.18: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翻译英文文献或撰写国内外概况。3.19~4.1:在施工一线进行实践实习4.2~4.27完成毕业论文并整改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4.28~5.8后期检查整理,排版5.9~5.12进行校核。5.13~6.3答辩前期准备工作
6.4~6.10毕业答辩。
4. 研究创新点
1、国内高层建筑施工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
2、对于在城市人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路边进行建筑施工的技术特点。
3、施工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控制粉尘污染和噪声污染。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