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无锡段)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中居民生活形态延续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1:55:14

全文总字数:543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一个大跨度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其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流,涉及沿线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无锡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运河环城的城市,是大运河中的重要节点,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与成果 1.1 国内对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的现状及成果中国有关京杭大运河的研究,自1944年史念海先生《中国的运河》一书初版以来,至少已经持续了60多年,是一门显学,特别是对运河的变迁发展历史、运河水利工程、漕运史、运河城镇史、经济社会史,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园林、会馆、民居、产业建筑等均已有丰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从遗产的角度,各界学者也已进行了较多研究:2005年国家文物局率头启动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并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要求各省市对运河沿线的重要文物进行详细普查。

2004-2007年北京大学主持的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整体研究,主要从遗产廊道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入手,结合京杭大运河河道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2007年,清华大学承接了国家文物局的研究课题,开始建立京杭大运河的gis的数字化信息和管理系统;2007年以来东南大学也开展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调研和保护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本文从四个部分对课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本论文探索基本情况的综述;第二部分概述生活形态与生活形态延续的基本概念、内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案例;第三部分介绍大运河(无锡段)周边的三个典型聚落周新镇老街,荡口古镇及梅里古镇的居民生活形态延续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第三部分中三个典型聚落居民生活形态延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国内其他类似的传统村落、传统街道更新与保护过程中的生活形态延续问题提出思考与展望。

研究计划:2016年12月:实地调研,了解荡口古镇,梅里古镇和周新镇老街基本情况,拍摄图片资料;2017年1月:收集论文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及数据,加以选择整理,列出论文提纲;2017年4月:按照论文提纲,结合相关资料完成论文初稿;2017年5月: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完善,5月底完成论文,准备答辩

4. 研究创新点

生活形态延续作为一个在国内规划领域较少涉及的研究方向,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在大运河的聚落遗产与保护更新过程中更少涉及,因此本论文创新的对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生活形态延续问题展开探讨。

从当地居民的生活经历出发,强调居民的认知和感受,力图在对文物保护建筑、文保物品进行全面保护的同时,也不伤及当地居民的情感和利益需求,不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以荡口古镇、梅里古镇和周新镇老街三个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着力于发现大运河申遗前后,居民生活形态的延续和变迁,总结出这一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成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