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单中心区业态空间特征探析开题报告

 2021-08-08 15:14:5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在区域、全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职能突出,而业态作为城市经济职能的物质承载,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北京西单中心区作为北京的几个中心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业态数量日渐庞大,业态类型丰富,在整个中国以及世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本文将以北京西单业态空间组织为对象,通过对其三维业态空间中各种业态类型的分布位置以及密集与联系程度的探索与分析,归纳解析业态三维布局规律。从人的使用视角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出发,分析各类业态的分布规律、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影响。这将对未来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业态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各类业态的空间布局为现实基础,分析研究各类业态的分布的特点与合理性,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并将探讨中心区内各类业态的分布新思维与新方案,作为本次研究的主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大城市中心区业态空间研究理论尚未形成体系,但理论成果颇多。国外城市发展早,起步快,对于此方面研究较国内相比更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中心区发展较为迅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基础上,也有许多相关理论研究随之产生,但对于中心区内部业态空间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着将在现实存在的基础之上,对现有中心区业态研究理论进行分析与解读,重点探索西单地区的业态空间特征,力求在研究内容及理论结果上有新的探索与发现。

一、国外研究

现代城市中心区是随着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中心区规模。中心区是由最早的商业及公共设施逐渐发展连片形成,并突破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发展。现代城市中心区构成复杂,包含多种职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迅猛,形成早期的现代城市中心区,欧洲、日本等紧随其后。对于城市中心区业态空间的研究,应在参考国外的中心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子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与设计。

1、国外空间方面的理论研究

①城市空间理论方面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在对城市美学和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构成五要素[1]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分析人们室外活动,对行为进行分类,探讨基于人对环境要求的心理而促进人们有效交往的方法[2]

日本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将日本与意大利外部空间进行了定量对比,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的概念,提出空间最佳比例理论以及外部空间的一系列设计的方法[3]。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针对建筑平面布局和街道视觉秩序的建立,提出了第一轮廓线及第二轮廓线的理论[4]

②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

英国大卫哈维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以人文地理学为立足点,对马克思主义所忽视的空间问题进行补充。1973出版的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社会公正与城市》)[5],表达了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的失望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兴奋。注重于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与集体消费,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法国亨利列斐伏尔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提出的城市空间理论,在深入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弊病方面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物质建筑环境,不仅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场所,而且是资本主义发展自身的载体。城市空间与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载体[6]

③空间句法理论

英国比尔希列尔提出了空间句法理论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将空间作为独立元素,进行其与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7]。空间句法理论强调将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集所有布局为一体的空间模式或空间构成。这一理论将为研究中心区业态之间的整体联系以及各类业态之间的空间构成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8]

2、国外城市中心区的研究方法

①企业竞租模型

竞租模型是在阿隆索提出的基础上,被许多学者改进的。在竞租模型中,当企业远离城市中心时,土地价格越来越低,企业会偏好用土地投入来代替非土地要素投入,即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占用更大的土地面积,而减少资本等要素的投入[9]

②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随后由多位学者进行不断补充。经济增长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增长中心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中心区的业态上,选择可以带动中心区经济发展的业态类型作为增长极,促进经济发展[10]

二、国内研究:

大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研究在我国起步晚,但中心区研究成果丰硕。针对我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重庆等的中心区业态研究成果较多。

由段进编写的《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中强调城市规划的核心与研究对象是空间。作者在第四章中提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即规模门槛规律、区位择优规律、不平衡发展规律、自我组织演化规律,很好的总结了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并通过空间发展规律来认识空间形态。这对本次将要研究的中心区业态空间的特征在基础调研与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理论参考意义[11]

杨俊宴编著的《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强调中心区是城市最核心的空间,也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城市中心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城市产业与空间结构的集中体现。其从体系构成、空间形态、系统规划等多方面出发,探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剖析空间结构规律,从而提出针对性策略,这对大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等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但此书中并未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解剖,对业态视角下的中心区设计方案未进行详细探讨。本研究将是对此书的一项案例补充。

谌丽在其论文《中心城区业态更新的社会和文化研究视角以北京什刹海为例》中,指出城市中心区业态更新或再生是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城市地理和社会地理等研究的核心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业态在长期发展滞后的情况下,面临酒吧、旅游等新型业态的巨大冲击。其论文主要是从文化视角来探析新型业态给城市传统布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给出城市中心区业态有机更新的建议,但这些建议过于宽泛,属于指导性建议,用在实践中时需要进行步骤细化,这对我们研究中心区业态的发展趋势以及业态更新有指导性意义[13]

胡昕宇、刘泓廷的论文《基于业态视角的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与重庆解放碑中心区的对比研究》中,将南京与重庆的中心区业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空间结构与交通网络下的中心区业态是否具有重叠。这类不同城市中心区在各职能类型的业态数量方面是否具有相似性的研究,在学术领域还未有太多研究成果[14]。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市中心区业态进行同一系统内部定量研究,而未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更为全面的探析西单的业态空间特征,研究中心区有利于更加精细化地展示城市中心区的只能以及空间使用状况,避免出现对比案例选择不当使研究失去价值等的情况。但引文中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以及指标定性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各类影响要素的分级与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俊宴、史北祥在论文《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中指出,我国正进入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中心区作为其标志性窗口,集中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论文中所运用的中心区边界的界定技术以及空间分析模型的途径选择,多种理论综合分析运用自如[15],并且对本文的研究边界的确定以及空间特征的分析提供多种选择。

三、总结:

国外针对中心区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是从中心区空间设计以及产业布局的角度来分析、设计城市中心区,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但对于业态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关注较少。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物质空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隔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的形成,对于综合分析中心区的构成与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突破意义,使得中心区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空间设计,而是逐渐形成综合理论体系,整体分析。而业态相对于整个中心区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职能是中心区的核心职能,中心区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集聚表现,研究其业态空间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心区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国内对于中心区的研究也是从空间出发,针对中心区业态空间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地域性大城市展开,具有代表性与参考价值。有学者在实际案例研究中提出的研究思路以及指标指数都对本文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对于中心区业态空间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少系统化的数据结果参考标准。过于零散的城市中心区业态研究,使得业态空间研究缺少影响力,并未引起社会的大量关注。

本文主要是针对北京西单的业态空间探讨,这将是对现有中心区业态空间研究的实际案例补充。完成后,将为以后的影响因子的数据化参考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次研究将重点讨论中心区业态空间在各类业态下的布局规律,并提出改造建议。

参考文献:

[1][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日]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

[5]Harvey D .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M]//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 Edward Arnold, 1973.

[6]贾斐. 论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理论[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7]Bill Hillier,Julienne Hanson[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8] 臧鑫宇.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城市设计方法探寻以天津蓟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D]. 天津大学, 2008.

[9]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出版[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5):40-40.

[10] 侯家营. 增长极理论及其运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0(6):57-60.

[11]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2] 杨俊宴.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3] 谌丽. 中心城区业态更新的社会和文化研究视角以北京什刹海为例[C]//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 2008.

[14] 胡昕宇, 刘泓廷. 基于业态视角的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与重庆解放碑中心区对比研究[C]// 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17.

[15] 杨俊宴, 史北祥.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J]. 城市规划, 2012(9):29-38.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一、研究内容:

1、总结大城市中心区业态空间研究的既有成果、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分析阐述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目前国内外大城市中心区业态发展模式等。

2、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严格、明确的概念界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从研究内容上看,注重对各类业态的空间布局规律的分析,主要从经济视角分析现状布局对城市中心区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从研究方法上看,将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和sd法(语意学解析法),相比以往普通调研、问卷等方法可操作性更强且更为科学。

ahp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操作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