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开题报告

 2021-08-08 00:51:38

全文总字数:4099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基于2007-2017年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内容概况,在宏观的区域视角下,探讨在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对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影响。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行政区划的理论研究成果,参考部分经济学文献,选取近一年某一行政区划调整内容为一次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大致评估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再选取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使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地区经济水平进行具体量化分析,大致评估与具体评价相结合,来合理剖析行政区划调整影响下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时间变化特征,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展开具体评价。预计研究成果能反映出近十年来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时间特征,总结出行政区划调整下苏锡常地区经济水平变化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更具普适性行政区划调整策略,不仅将有助于构建一个系统的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体系,丰富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政府制定城市空间规划策略与政策提供科学的指导。引导城市空间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以期为苏锡常地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为日后其他城市行政边界调整提供参考,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及应用:鲁治平(2005)基于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理论的影响,借鉴国内外行政区划的先进理念和做法,运用例证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阐述了长沙市城市行政区划为什么要调整和怎样调整的问题,深入研究长沙市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王川兰(2005)本文通过对区域行政的一般理论分析结合以长三角为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地方政府间机构、制度、政策、利益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最终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行政体制。本文着重从动态的突破行政区划、一体化空间上的角度探讨区域公共行政的问题,从公共行政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探析当代中国地方政区间的横向关系及区域行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2]。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现行的行政区划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性,李莹(2006)在宏观分析国内外市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演变的过程,评价现行行政区划体制的特点和问题,分五个层面对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充实市制的理论研究,并为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考[3]。陈欣宏(2007)对城市兼并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佛山作为城市兼并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其兼并的特点、动因进行分析,运用了dea方法对整个大佛山和顺德区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发现,城市兼并提高了整个佛山地区和顺德的经济效率[4]。常黎(2007)将行政区划视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种制度安排,以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而行政区划制度和格局变迁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为理论分析主线,从市管县体制、县级市设立、市辖区设立与调整等3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改革和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安海红(2011)对我国区县重组案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区县重组的空间模式、形成机制及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对更多的区县重组提供借鉴之处[6]。李强(2012)根据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选取广州、珠海、东莞为典型城市,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关联的系统层面进行分析,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其关联进行测度,并分析两者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演变特点及规律;其次,以政策变化、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主导因素,分别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关联分析,找出各主导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关系,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7]。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也趋于城市与区域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特征的发展,李亮(2012)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下,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关的发展设想,力求做到扬长避短、把握机遇规避威胁,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可行性依据[8]。雷蕾(2012)基于行政区划调整视角来研究南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经过近20多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南昌市形成了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在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空间格局的调整受到重视,南昌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城市空间的限制,必须调整现有的行政区划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文章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证明南昌的行政区划调整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借鉴杭州市的行政区划调整的成功经验,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做好区划调整的规划等几个方面[9]。姜彬(2015)在深入分析行政区经济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行政区划状况极为复杂,产业布局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的镇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行政区划与产业布局分解为若干要素,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行政区划与产业布局关系的表现入手,结合苏州、常州等地的辅证,分析了行政区划与产业布局的一般关系,然后深入分析行政区划影响产业布局的机制、后果,进而基于镇江实证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应对措施,以期为优化镇江的产业布局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10]。建国以来,我国多城市纷纷设立,同时针对已有区划问题开展相应区划调整,行政壁垒的存在是长期区划调整形成的结果,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个体城市的区划研究,涉及到城市群方面则主要探讨城市群区划效应问题,对于城市群的区划调整历史问题涉及不多,武祥琦(2016)基于对三大城市群区划调整的历史梳理,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受政策因素推动作用最为强烈,其治理模式应采取高位的垂直化治理,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发展差距较小,多层次协商的治理模式较为有效,而珠三角城市群区划调整则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文章进一步认为在我国今后城市群的区划调整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与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协调关系,同时也要警惕大城市群中的小经济区问题[11]。康钰(2016)在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进程中,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可谓是全国罕见,本文以巢湖市为例,主要论证分析了地改县区划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丰富现有的有关行政区划的研究成果,扩展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可以通过对巢湖市的深入分析为其未来发展的路径提供依据[12]。常州城市空间结构在共有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点的同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恽波(2016)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长三角区域功能重构及城市内部空间重组的背景,借由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动态、相关理论与案例的分析解读,选择常州城市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空间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总结归纳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13]。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主,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驱动因素,是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

陈浩(2017)对发生在2000-2010年间的区界重组政策试验进行效应评估,主要涵盖人口集聚和经济提升两个方面。将样本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后,利用双重差分法对政策效应进行初步评估。随后对于区界重组政策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判断政策发生的非随机性对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可比性有较大影响。随后引入匹配估计量的思想,将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结合以后再进行估计,最终捕捉到了区界重组政策的人口集聚效应和经济提升效应。在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方面,提出了市场融合、良性竞争机制以及集聚效应机制的假设,并且利用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确认了机制的存在。在政策建议方面,本文认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机制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审慎的采用区界重组政策进行空间治理调整,借以提振经济,但是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14]。2.国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国外对于行政区划的研究大多见诸于政治地理学、公共行政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中,并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西方学者对于行政区划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地区为切入目标,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大都市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问题,一直是不同专业的学者研究的中心。再者,国外学者对于行政区划的研究通常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用性,但总体来看,涉及行政区划研究的专门著作以及对于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探索基本情况的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概述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发展概况等方面。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法、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分析研究结果,其中包括运用采用合成控制法进行大致评估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是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具体实例进行探索,总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参考方案,对后续城市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域边界调整提出思考与展望。

4. 研究创新点

国内同类研究概况大多针对城市经济发展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本文将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行政区划的理论研究成果,参考部分经济学文献,选取近一年某一行政区划调整内容为一次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大致评估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再选取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使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地区经济水平进行具体量化分析,大致评估与具体评价相结合,来合理剖析行政区划调整影响下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时间变化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