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发展养老服务是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北京市养老设施发展迅速,但由于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北京市老城的养老设施建设没能够跟上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北京市整体养老设施的发展步伐。
北京市老城养老设施的供给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对养老设施的需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以医疗设施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测度主要有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以下简称2SFCA)及其改进形式、重力模型法及其改进形式、最近距离法、Huff模型、核密度法等。设施空间可达性受到供需点规模和距离等多个因素影响。最近距离法只考虑距离因素,未对供需点规模因素进行考虑(Cheng et al,2012b;张莉等,2008)。Huff模型考虑了设施规模和距离因素,但未考虑需求点规模(王远飞等,2005;吴建军,2008)核密度法实际上与重力模型法属于同一个框架,采用的距离为欧氏距离,无法考虑实际交通网络的影响,也没有考虑需求点规模(Guagliardo,2004;Yang et al,2006)。相比之下,2SFCA和重力模型法及改进形式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因此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Luo2004;Luo et al,2003,Wang et al,2005;宋正娜等,2009,2010;陶海燕等,2007)。重力模型法反映了可达性的距离衰减效应, 其原始形式中考虑了设施的供给规模和距离,但并未考虑不同需求点分享同一设施而形成的有限资源的竞争,因此有学者在重力模型的原始形式中加入了人口规模影响因子(Joseph et al, 1982)。还有学者在测算就医可达性时,在重力模型法的基础上,根据设施的等级规模划分了供给点的有效服务半径,规模大的供给点设置更大的有效服务半径(宋正娜等,2010)。
中国的养老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总体来说,已有关于中国养老服务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养老模式的选择、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养老设施的差异、居民对养老设施的选择偏好等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分析和访谈调查(Cheng et al,2011;Gu et al, 2007;Zhan et al,2003,2005,2006,2008;Zhang et al,2006;高晓路等,2012)。很多研究在分析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时,都重点关注了中国传统观念对养老模式特别是机构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养老需求的增加,家庭照料资源的减少以及人们对机构养老态度的改善,机构养老方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Zhan et al,2005,2006,2008)。目前对于国内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研究还较少。有学者利用2SFCA测算了北京市养老设施的空间可达性(Cheng et al,2012),但未考虑距离对于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之间的空间联系的衰减作用,也未考虑不同规模养老设施服务半径的差别。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充分调查北下关养老设施开发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北下关基地现状和资源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北下关养老设施的功能定位,对北下关养老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和合理空间配置。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在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的期间,充分和合理地运用GIS数据平台数据库,同时结合现有地块的公共交通、居住环境等因素对养老设施的可达性进行分析,指导北下关古城养老设施空间合理布局。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